普陀区打造数字治理应用场景,描绘一幅苏河秀带工笔画

来源:上观新闻2023.2.7

新年伊始,普陀区发布 “半马苏河·七彩秀带”项目,让更多群众得以共享春意盎然的滨河图景。“数治”作为七彩秀带建设的其中一个领域,将以治理数字化推动治理现代化,搭建苏河普陀段智能感知体系,提升苏河治理精准化、居民体验智能化,建设高效能治理的“同心家园”。

经常在苏河步道上散步的蒋先生发现:“以前步道上经常出现乱停放的非机动车,现在几乎看不见它们了。”这正源于普陀区在“一网统管”平台的基础上,搭建了苏州河智能感知体系,依托实景化数字孪生平台,将空中、沿岸、河道等各层面的感知设备结合,对沿岸状态实时监测。结合AI算法“智能巡查”方式,智能识别非机动车乱停放、乱扔垃圾等问题,并将治理事项自动派送至相关部门快速处置。

苏州河在普陀绵延21公里,有“半马苏河”之称。普陀区打造“数智普陀·苏河秀带数字治理”应用场景,描绘一幅“半马苏河”治理的工笔画。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表示,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不断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治理水平,提升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能力,以高效能治理助力高质量发展、赋能高品质生活,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区。

流程重构,让事项处置更具“力度”

苏州河岸线是普陀区的宝贵资源,但原先治理难度不小。比如,苏河沿岸已建感知设备属于多个单位,未形成统一归集;共享单车乱停放、乱设摊、广场舞噪音扰民等常见问题主要依赖人工发现,效率较低;沿岸事件处置涉及多个责任主体,多头管理导致权责不清。

家住苏州河沿岸的王阿姨深有体会:“以前,晚上在家里总能听到苏州河一带的广场舞乐声,确实很吵,尤其是傍晚的时候,严重影响到我们休息,还影响了在家学习的孙女。”不过,眼下普陀区加大了对苏河沿岸的治理,王阿姨感觉效果很明显。

记者了解到,普陀区城运中心根据平时老百姓的反映,在苏州河沿岸噪音扰民比较严重的点位,安装了音量自动监测设备,根据不同时段设定不同的报警阈值。傍晚时,当设备监测到音量超过60分贝时,就会自动产生预警信息。同时,将发现事件接入“普陀区城运中心综合受理派单系统”,派单至相关处置部门,形成“自动发现-立案派遣-协同处置-督办审核-结案问效”的一站式闭环流程。

依托“数智底座”,普陀区城运中心对7个相关部门、4个属地街镇的处置力量以及794个智能感知设备进行汇聚,搭建起苏河智能感知体系。运用AI智能算法,及时发现乱扔垃圾、沿河聚集、人员意外落水、步道违规停放非机动车、噪音扰民、桥面积水等情况。通过智能发现、线上流转、线下处置,推动管理机制变革和流程再造,依据事项权责落实管理单位,提高处置效能。

数字孪生,让社会治理更有“精度”

不久前,普陀区开展了一场以保障苏河沿岸居民生命安全为主题的线上消防救援应急预案演练。区相关部门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在信息维度上对苏河沿岸进行了精准信息表达和映射,并呈现在“数智普陀·苏河秀带数字治理”平台上。

普陀区城运中心主任张军告诉记者,线上演习以苏河沿岸中远两湾城段为起始范围,在指挥大屏上出现一个红色的报警点,即火情位置,消防救援人员根据点位坐标信息,在地图上实时查看周边道路拥堵情况,第一时间找出最优救援路线,通过周边感知设备掌握现场情况;同时,基于数字孪生场景,消防救援人员通过点击地图上的火情地点,在数字空间中直接查看相关小区的消防通道、房屋信息、房屋结构和屋内人数等;最后,通过3D精模地图的测距量高功能,及时掌握施救楼层的高度和消防栓距离房屋的距离,辅助准备高度足够的云梯和长度适合的消防水带,让消防救援更加精准科学,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运用数字孪生技术,苏州河这条‘物理河流’映射为‘数字河流’。数字孪生,让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更有‘精度’。”张军说。

苏州河水岸治理更加精细化的同时,普陀还将红色热土、沿岸商圈、体育赛事、文旅景点等元素有机融合起来,“线下”与“云上”互动,进一步拓展苏河水岸生活圈。据悉,普陀已将苏河沿岸“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宜昌路救火会大楼旧址”“圣约翰大学河东旧址”等20余座优秀历史建筑上“云”,实现线上导览、讲解收听等功能。接下来,区里还将通过数字治理,进一步优化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塑造,向市民展示苏河水岸“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的秀美新颜和人文服务,打造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世界级滨水区。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