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张江药谷”创新活力如何?这些中小企业可能提供了一个视角
来源:上观新闻2023.2.9
不久前,当有人问起公司所在地,“张江药谷”这个回答给了初创企业正序生物首席执行官牟晓盾一种自信。与此同时,她也能感觉到,这个回答给了对方一种天然好感。
如今的“张江药谷”创新活力如何?据统计,目前张江科学城超过1700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纳入市统计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收入2000万元以上)超过70家。这意味着,像正序生物一样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构成了张江生物医药的“毛细血管”,它们的创新活力正是“张江药谷”生态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得以观察“张江药谷”的最佳样本。
【“很多客户来自张江,对于创新药的认知非常与时俱进”】
尽管创立时间只有两年多,但正序生物与“张江药谷”的结缘由来已久。“不管是原来在大型跨国药企做药,还是后来做药物外包服务,我发现很多客户都来自张江,他们对于创新药的认知非常与时俱进。”牟晓盾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这是她对“张江药谷”生态的初步感性认识。
张江科学城现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近500家,近年来还建设了李政道研究所、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等一批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机构,以及上海科技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正序生物的诞生和发展正得益于这一创新生态,其原创的碱基编辑技术就孵化于上海科技大学。
牟晓盾回忆说,正序生物初创时获得了上海科技大学的全球独家专利许可,并入驻了上海科技大学科创产业早期孵化器,得到了公共实验场地支持。与此同时,张江集团鼓励原始创新,给予了政策扶持。“这样我们就能放手去做‘从实验室到病床边’的技术转化。”据介绍,2022年7月,正序生物的原创碱基编辑技术在美国获得全球专利授权,这也是首个获得海外授权的中国碱基编辑工具专利,利用此技术研发的创新型疗法预计今年年内正式提交临床试验申请。
“国内传统制药工业起步较晚,如今我们的碱基编辑技术差不多与国外‘头碰头’。”牟晓盾介绍,2020年获得诺贝尔奖的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有个难以解决的缺陷,需要完全切断细胞染色体的DNA双链,即先破坏再修复;而碱基编辑把基因“剪刀”变成了“修正笔”,不会破坏染色体DNA。这好比原来是“开胸”手术,现在变成了“微创”手术,安全性更高。
当下,一个热门靶点的背后,往往跟随着许多中小药企。“培育一个原创技术,相当于给企业带来一个引擎,但中小企业的创新要考虑差异化。”牟晓盾表示,如果热门靶点的药物已经上市,再跟着做就晚了,她建议可关注罕见病和慢性病的新靶点。正序生物正在持续申请血液类、肿瘤免疫类、传染病和代谢类疾病的多项新药靶点专利,未来将在技术创新方面形成强大的差异化优势。
【“张江的人才和技术储备都比较成熟”】
蔡伦路781号,是“张江药谷”孵化器所在地,也是最早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这里诞生了一批明星企业,例如之江生物、君实生物、和元生物等。
“我们是2019年11月拎包入驻的,借助这里的公共大型仪器,第二个月就拿到了初步的概念性验证数据。”领泰生物创始人、总经理冯焱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他现在的办公室正是君实生物当初起步的地方。
想成为赛道引领者的领泰生物,目前致力于拓展基于PROTAC技术的新药研发,即利用人体内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对致病蛋白进行定点靶向清除。“这一技术针对的是包括免疫性疾病在内的很多以前不可成药的靶点。根据目前的文献报道,免疫性疾病有100多种,比如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等,因此具有广阔的研发前景。”冯焱说。领泰生物研发的第一个管线产品进展顺利,计划2023年3月底向美国和澳洲提交临床试验申请。
冯焱1996年在上海有机所读博期间,第一次来张江的印象是“好远好远”。2005年,他在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曾经短暂地在张江做过新药研发,“那时候张江做创新药的还不多,我觉得时机还不成熟。”2010年,他再次回到张江,“感觉基础设施、人才和政策都有了很大变化,张江也从仿制药到仿创结合,走到了创新药的轨道上。”
作为一家初创企业,领泰生物同样受惠于“张江药谷”的生态圈。从一开始,他们就利用这里的药物外包服务平台合成化合物、研究药物毒理等,自己只做最核心的筛选。“张江的人才和技术储备都比较成熟,这里的医院和新药研发企业还会定期举办沙龙,有着很好的沟通渠道。”
“10年前在张江做模仿创新可以有很好的前景,但现在已经很难了,尤其是初创企业,必须要有‘独门秘笈’才能活下来。”冯焱认为,源头创新的内涵很宽泛,既可以是概念创新,也可以是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初创企业不必都执着于概念创新。“新药研发是一个长链过程,据我所知,张江的很多企业都在诸多环节谋求创新。”
领泰生物在“张江药谷”孵化器租借了不到1000平方米的空间,但分散在几处,如今公司已有20位员工,考虑搬到更集中、更大的场地。“上海除了用人和土地成本比较高,其余都是优势。”冯焱笑着说。
对未来有信心吗?“必须的。”冯焱说,一些外省市的补贴政策确实诱人,但他看重张江的源头创新土壤,所有创新都是人做出来的,上海的人才效应、城市治理和人文环境都有着独特优势。
【圈子里的朋友不约而同提到这里是“中国药谷”】
先做出一个“利器”,再筛选药物靶点。2022年10月,深势科技在上海发布了新一代药物计算设计平台Hermite,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蛋白三维结构,较以往平台训练时间至少减少50%,复合蛋白预测精度至少提升15%。目前,这是国内唯一一家人工智能+新药研发的商业化平台。
深势科技首席药学官张晓敏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基于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的药物设计是深势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之所以布局在张江,因为人才多、环境好,圈子里的朋友总是不约而同提到这里是“中国药谷”。“我们之前在张江建新药研发中心时,就感受到了‘传说’中的便捷,这里招人确实方便,且半小时就能到达多个药物外包服务平台。“
张晓敏曾经在被誉为“欧洲药谷”的瑞士工作。“在瑞士做原创新药的企业比张江更多,张江的企业做药的靶点趋于同质化,不过现在也正向差异化和原创性努力。”据介绍,瑞士的中小药企比较少,而美国波士顿的初创药企比较多,从这一点来说,“张江药谷”的生态更接近波士顿,“更像一个森林”。
【张江正成为链接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网络的重要节点】
“过去一些跨国药企都是自己做研发,近年来由于张江的中小药企发展得很好,这些跨国药企从效率和成本考虑,开始转向赋能中小企业,跟踪有潜力的项目,后期向其投资甚至把它买过来。”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浦东生物产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刘刚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2022年,上海获批4个国产1类创新药,位列全国第一,其中3个来自“张江药谷”,分别是华领医药、璎黎药业和复宏汉霖。
以上种种,“张江药谷”的创新活力可见一斑。
“你们还能撑多久?”当下,生物医药企业在与投资人洽谈时经常被问到这一问题。在资本寒冬、疫情等因素叠加下,张江生物医药投资数量的全国占比,从2021年的7.07%上升到2022年的8.21%,展现出“逆势而上”的强劲韧性。
“专注创新是张江获得资本青睐的根本原因。”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认为,这种韧性不仅是创新的力量,也是“张江药谷”生态不断蝶变优化带来的赋能。
“张江药谷”是全国最早建立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的园区,对于中小企业的培育由来已久,目前已有十多家、近20万平方米的孵化器。近1/3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在张江布局研发,许多本土传统药企把张江视为开启创新药转型征程的第一站,大批生物医药海归也将张江作为创业首选地。全球医药10强中有7家入驻张江,全球医药20强中有一半在张江设立开放式创新中心,张江正成为链接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网络的重要节点。
“前些年,张江最大的痛点是物理空间跟不上企业发展步伐。”刘刚坦言。近年来,张江不断拓展生物医药发展空间,已形成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等6个特色园区。张江科学城内,有1/3产业用地用于发展生物医药。特别是在“张江研发+上海制造”政策扶持下,已经有一批企业“回流”。“如今,企业考虑更多的是综合成本,主要看人才在哪里,就到哪里去发展。这也正是‘张江药谷’的创新活力所在。”
更多资讯
-
嘉定入城口景观提升改造接近尾声,打造江南韵味新形象2024.4.30
记者日前从区绿化市容局获悉,自去年开始施工的S5嘉定入城口景观提升改造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已呈现出生态绿色、缤纷靓丽的城市景观面貌,一起来看↓ 4月29日上午,记者在嘉戬公路博乐南路东北角绿地看到,由2… 查看详情 >
-
228街坊焕新蝶变一周年,上海工人新村文化节开启→2024.4.30
228街坊喜迎蝶变一周年,有着怎样的新面貌?这片“二万户”工人新村不仅摇身一变,成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潮流地,还建成了沪上首个全方位立体呈现全市工人新村建设发展历程的综合性文化展馆——上海工人新… 查看详情 >
-
产业互促:园区与企业聚力共赢2024.4.30
编者按: 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确定上海市松江区结对合作帮扶安徽省六安市,上海和六安的缘分开始了。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革命老… 查看详情 >
-
一个家族传承1600多年,人才辈出,有何密码?沪郊枫泾发布一批文史资料2024.4.30
追踪消逝岁月,打捞湮没史迹,梳理历史文脉。4月29日下午,在金山区枫泾镇朵云书院枫泾店内,《清代名儒谢墉》《枫泾文脉》首发仪式举行。这是继《清代状元蔡以台》《围棋国手顾水如》等10本文史系列丛书之后,…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