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下企业“分内事”,打出一套“组合拳”,企业切身感受:这里是“高维”园区

来源:上观新闻2023.3.20

“小年夜办理手续,上班第一天就拿到了证,效率简直太高了!”位于G60科创云廊的舶新(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出于发展需要,需要办理新的营业执照。行政总监裘逸翔找到临港松江园区招商服务团队——吴黎英工作室,递交材料后,营业执照快速办理,解了燃眉之急。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土壤。产业园区是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主阵地。今年以来,临港松江园区多措并举,打出一套“组合拳”,持续推进营商环境的优化。

有事就找“吴大姐”

像舶新这样的创业型企业,在园区还有很多。“这些企业决策快、效率高,我们作为园区服务方,也要拿出相应的劲头,配合好他们的快速发展。”工作室负责人吴黎英说。

这段时间,吴黎英正带着团队一起研究上海新出台“优化营商环境6.0版行动方案”。“6.0版行动方案更加强调全生命周期和跨前服务,注重数字化转型与营商环境改革相结合,‘一网通办’‘一站式’都是方案里的关键词。”

为更好配合企业发展,吴黎英带着团队排摸企业“痛点”,“就比如在一网通办申请证照,申报材料如何填报更加规范、在什么节点递交,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摸清这些流程可能要花不少时间。”为此,工作室包揽下企业“分内事”,从企业成立、证照办理到股权变更、涉税事项,“我们可以解决企业在落地、经营等各个环节的疑难杂症,全生命周期为园区企业服务。”

很多企业没有跟园区打过交道,吴黎英带人主动找上门来,企业也纳闷:“你们怎么一天到晚跟我联系?”不过,正是靠着“向前一步”主动服务,吴黎英逐渐成为不少企业口中的“吴大姐”,工作室也成了企业的“第二行政中心”。

在临港松江科技城,不少企业从租到买,从买一层楼,到买一栋楼,再到订制建造,与园区共同发展壮大。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园区新办出证数总数为424项,比去年同比多出53%;变更出证总数为67项,比去年同比多出28%。

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G60科创云廊(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做企业的创新“护盾”

位于G60科创云廊的美克生能源,是数字能源和储能安全领域的“双独角兽”。在美克生能源副总裁孙海峰眼中,这里是一座“高维”园区。

“G60是沪昆高速公路的简称,东起上海松江,途经浙江杭州,一路延伸至云南昆明。”孙海峰说,以G60高速公路为纽带的科创走廊,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一批长三角城市因这条路串联了起来,科技创新要素在这里流动。

位于松江区莘砖公路668号的G60科创大厦(海沙尔 摄)

科技创新是园区不少企业的相似基因。为此,临港松江科技城积极推动企业项目成果申报和品牌建设,帮助企业“搭桥”,形成独特技术优势和壁垒。

“早在十年前,我们就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园区重点服务工作,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融入激励创新的全过程、促进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各环节、扩大对外开放的各方面。”园区科创服务部业务经理管玉婷介绍,目前,园区企业每年专利持续保持30%以上增速,形成了临港松江科技城独特特色和优势。

在这套工作机制的保障中,美克生能源就是受益者之一。“在知识产权体系构建方面,园区为我们点对点提供帮助,我们多个项目实现成功申报。”一般来说,专利申请时间为2年到3年,有时甚至会3到4年,落户松江以后,美克生重点专利申请时间已经提速至一年左右,目前已在这里申请了290多项专利。

无数像美克生能源一样的科创型企业,通过知识产权巩固了创新成果,形成了技术到效益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临港松江科技城现有企业累计专利总数8910项,共有1170项发明专利,5060项实用新型专利,2100项外观设计专利。“我们企业能有今天的项目成果,离不开园区对我们实实在在的帮助。”孙海峰说。

与企业共成长

临港松江科技城聚焦特色产业集群,是全市首个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园区。园区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导入了海尔CosmoPlat、用友精智、徐工汉云、紫光云等国家级重点平台,并引进优也信息、迈迪信息、上海电气慧程等一批行业应用企业。

一方面注重招大引强,形成龙头带动;另一方面,依托园区丰富的产业资源和服务优势,为创业者打造了一条加速跑道。

2017年,园区首个自主运营的孵化载体——G60工业互联网专业孵化器正式运行。5年时间里,总共孵化项目接近200个,孵化器的面积从一开始5000多平方米拓展到1.6万平方米。

从园区经营角度来看,运营孵化器需要付出土地、人力和时间成本,但收益却没有招商引资那么直接迅速。“孵化器关乎的是产业生态。”园区创新孵化部副总监戴祎玮说,一个成熟的产业园区,需要导入龙头企业,这些企业是金字塔的顶端,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这些企业是“中流砥柱”,创业者和小微企业也是产业链条上的一部分,是金字塔的底端,这样的生态才是健康的。

G60科创云廊(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做孵化器的理念很简单,我们有句话叫作与企业一起成长。甚至企业还没注册成立,当创始人找到我们时,服务就开始了。”戴祎玮介绍,办证、选址、交税、申报补贴……在企业遇到了困难的时候搭把手,根据企业不同阶段,辅导企业申报合适的科技政策,企业遇到资金压力时,帮助企业融资贷款,企业产品上市时,帮助企业进行产需对接,拓宽销售渠道,帮助企业跨过一道道坎,“让创业者把更多精力放在产品研发上,别的事我们来做。”

五年来,不少初创企业在孵化器里毕业,今年,已有3家孵化企业在园区落地生根,成为园区客户。戴祎玮说:“园区最宝贵的财富其实就是企业。对于他们而言,我们要把营商环境打造成企业可知可感的氛围,我们并不仅是载体的运营方,更希望可以跟企业一起同行、共同成长。”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