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申遗进入冲刺期,7500多公顷“机场”5月迎国际专家实地评估

来源:上观新闻2023.3.27

明年,上海极有可能迎来首个世界自然遗产,目前正是申遗关键期。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今天(3月25日)举办的第六届上海自然教育论坛上获悉,今年5月,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迎来国际专家组的实地考察评估。

如果进展顺利,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遗将进入最后一关:明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会上,保护区将接受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审议,最终决定是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的底气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世界范围内的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于1976年设立的保护形式。

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截至去年6月,中国已有世界遗产56项,其中,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文化遗产38项。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遗成功,江苏盐城的两处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同时,中国政府承诺,继续开展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将黄渤海区域更多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占地7504.71公顷的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提名地)位列其中。

“二期包含11处栖息地,上海和山东各1处,河北5处,辽宁4处。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是二期最南端的遗产点。”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钮栋梁表示,虽是最南端,但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全球候鸟种类、受威胁鸟种最多的迁徙路线)来看,位于黄海生态区南缘的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反而是中间节点。

大多数候鸟无法连续完成超长距离迁徙,需要降落在崇明东滩这座“机场”歇脚和觅食。

往年11月,保护区迎来大量南下越冬的水鸟  海沙尔 摄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调查记录到鸟类300种,是中国履行国际有关公约和协定的重要窗口。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9种,如白头鹤、东方白鹳、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9种,如小天鹅、鸳鸯、白琵鹭、大滨鹬等;22种鸟类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2种鸟类达到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数量标准。

2016年,在保护区互花米草生态治理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范围内,记录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29只  张春海 摄

但独特的地理位置只是崇明东滩冲击世界遗产的主要优势之一。

崇明东滩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处于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生态敏感区,长江口与东海、黄海形成的T字形结合部的核心部位。

长江下泄巨量泥沙,使崇明东滩湿地不断淤涨,形成世界上罕见的快速演替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这里丰厚的生物多样性“家底”能为栖息地“精灵”的繁衍生息提供充足保障。

此外,生态红线、法律法规等有力保护措施,专业管理机构、资金和专家保障,也是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遗的强大底气。

往年12月,黑脸琵鹭在保护区栖息  新华社

不孤芳自赏

申报世界遗产主要有5个重要环节:列入预备名单,缔约国准备并提交申报文件,世界遗产委员会秘书处进行文件完整性审查,咨询机构评估(包括书面评估、现场考察和专家组会议审议等环节),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

今年,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预计将审议原定于2022年审议的28项世界遗产提名以及2023年的27项世界遗产提名。2023年提名扩展项目“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由于尚未完成专业咨询机构国际专家的实地评估,将不会在此次大会上审议。

钮栋梁透露称,虽然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国际专家组的实地考察评估从去年推迟至今年,但也给了上海更多时间去筹备,胜算更大,“中国其他栖息地也在全力以赴,毕竟二期申遗是一场团战。”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李茂君 摄

“提名地的区域划分是否合理,科普教育功能是否丰富,与周边的互动是否充分,这些都是考察重点。”钮栋梁向记者描绘了保护区的蓝图,其中的核心部分之一是坐落在崇明区中兴镇富圩村的村民自然中心,未来将有大量以社区为主的自然科普教育活动在那里举行,打造一个距离更近的“东滩”。

目前,保护区内的游览栈道、科普场馆等也基本完成了更新。以申遗为主题的1号科普馆、以自然教育为主的2号科普馆均已改造完毕,3号科普馆工程已近尾声,预计5月初可对公众免费开放。

申遗成功也将为崇明整合各类旅游资源,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生态旅游目的地带来机遇。届时,崇明可以积极拓展旅游主题产品,比如湿地观光、湿地文化体验、湿地科普研学、湿地科考探险等湿地生态旅游产品,进而带动全域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自然遗产不应孤芳自赏,保护区是市民共有的生态和精神财富,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钮栋梁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崇明东滩和上海的未来都会更加美好。

钮栋梁介绍保护区展馆  陈玺撼 摄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