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覆盖率高却多了烦恼,林木废弃物激增,上海有群人把炭拌到土里

来源:上观新闻2023.3.3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败花、落叶可以拌到土里,数个月自然降解成肥料,还能让土壤变疏松,透气透水。秋冬季的落叶,对于抗寒能力较差的树木而言,还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然而,当“无边落木萧萧下”,枯枝落叶来不及被“消化”,多出来的园林、林木废弃物该何去何从?怎样的处置方式既能形成稳定市场,又能兼顾节能、减少碳排放等环保属性?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3月30日从上海市林业总站了解到,由林业部门、高校、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相关科研项目正在推进中,据初步估算,可比常规处置方式减少20%至25%的碳排放量。

变炭锁碳

入春后的崇明区庙镇江镇村,一片40亩的示范林地内,科研人员带着卷尺、标杆等工具,穿梭在中山杉、水杉、墨西哥落羽杉等树木间,将林地分割成一块块长宽均为20米的“试验田”,划定样地后,其中一部分的土壤分别拌入林木废弃物制成的炭、木屑或炭与木屑的混合物,其余样地“留白”,顺其自然。

科研人员还锁定了另外两片林地,分别代表水湿地、盐碱地等不同的类型,开展类似试验。

“后续会对不同样地土壤的酸碱度、微生物、碳排放量等数值进行监测,从而确定将林木废弃物转化为生物炭并还林的可行性有多大,以及哪种配方最对哪种类型林地的胃口。”上海市林业总站副站长韩玉洁表示。

林木废弃物一般指林业经营过程中树木自然凋落或森林抚育采伐修剪等产生的乔木与灌木的枝干、枯枝、落叶及其他植物残体等剩余物。

上海正在研究的“变废为宝”方式是利用炭化装备,将粉碎后的林木废弃物置于500℃至600℃的高温缺氧状态下,产生生物炭、热解气、液态焦油等产品。

其中,生物炭拌入林地土壤,热解气、液态焦油等副产品用作发电或取暖的燃料。

“木变成了炭,也锁住了碳。”韩玉洁表示,有研究显示,生物炭在土壤中可以稳定保存600年至2000年,不生成温室气体,而诸如粉碎还林、燃烧发电、堆肥制成有机介质等常规的林木废弃物处置方式,其处置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大。

以粉碎还林为例,除了粉碎过程会排放温室气体,粉碎后的木屑在土壤中缓慢降解时也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

锁住碳的同时,木炭疏松多孔的结构还为微生物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进而活化、改良土壤,促进林木生长,进一步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日益紧迫

在减碳领域,“变炭还林”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迫切性。

据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测算,上海每年产生各类园林绿化废弃物约70万吨,但利用率并不高,经过初步粉碎后作为燃料送至外省生物质发电厂是主要处置方式,未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化利用的作用。

住建部办公厅去年发布的《关于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就指出,部分城市尤其是超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园林绿化垃圾产生量逐年增长,存在收集系统不健全、专用运输车辆不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选址困难、资源化产品出路不畅、缺乏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等问题,亟待建立完善的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

该文件明确鼓励就地就近处理园林绿化垃圾,积极探索在生物有机肥、有机覆盖物、有机基质、垃圾焚烧发电、城镇供热和园路铺装等方面的应用,力争用2年,在部分城市建立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相比园林绿化废弃物,林木废弃物的空间和潜力更大。2022年,公园公共绿化对上海森林覆盖率的贡献占比仅为8.5%,业内人士估算,上海来自森林的林木废弃物规模远大于园林绿化废弃物,每年的产生量至少是百万吨级。

根据《上海市生态公益林抚育产生的林木资产处置指导意见(试行)》,这些林木废弃物除少部分是胸径不小于10厘米的采伐木,进行分类测算评估、询价后可以交易外,大部分属于枝丫、梢头、灌木等胸径小于5厘米的采伐木,几乎没有交易价值,现阶段只能通过粉碎还林等方式资源化利用。

不吃老本

“变炭还林”大有可为,但也有人疑惑,木炭制备技术早已成熟,为何现在才开始在林木废弃物领域推进?韩玉洁表示,这背后有观念、技术等在不断发展的原因。

首先是林木废弃物产量在本世纪开始飙升。

本世纪初,上海森林覆盖率不到4%,截至去年已提升至18.51%。背后功臣是大量新栽种树木形成的中、幼龄林,目前已占到上海森林总量的八成以上。

“一开始的目标是让它们快快长高,人工干预相对较少。”韩玉洁说,高度到一定规模后,大部分树木同时开始“长胖”、一些森林生态系统出现“亚健康”,导致近年出现了森林抚育高峰,采伐修剪产生的林木废弃物远多于本世纪初,让解决林木废弃物出路这件事紧迫起来。

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背景下,粉碎还林等传统处置方式不能解决大量碳排放的问题,这促使越来越多的林木废弃物不能吃老本,必须找到更环保的出路。

其次是部分领域的技术瓶颈尚未突破。

记者了解到,传统的木炭制备工艺存在污染环境、能耗较高、产值低等问题,在上海难以落地。

据透露,上海林业部门正与同济大学、宝武集团等方面进行沟通,希望通过产业“嫁接”的方式,让林木废弃物制炭生产线成为相关工厂的一部分,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充分回用已有产线冗余的热能,从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及碳排放,同时让已有产线尝试充分利用制炭产生的热解气、液态焦油等副产品,还能解决独立木炭项目难落地的堵点,可谓“一石三鸟”。

多位业内人士还提出两方面的建议,希望该处置方式能够长远健康地发展下去。

其一,林木废弃物的科学处置体系不能脱离市场机制而存在,建议参考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固废,设置专门的处置补贴,引导鼓励形成良好的循环利用产业机制。

其二,林木废弃物转化的相关产品需要建立对应的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能够像有机肥料一样纳入许可经营产品目录,否则无法通过市场渠道对外销售,质量参差不齐,健康的市场机制就无法建立。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