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穷二白起家,上海一个土窝窝村的突围之路

来源:上观新闻2023.4.19

产业兴乡系列调查③

前不久,沪上咖啡餐饮新贵“一尺花园”又一新店开门迎客。这次,它选择了一座远离喧嚣的村庄——位于浦东书院镇的外灶村。

这是书院镇第一人口大村,曾因几乎“一穷二白”的家底,被称为“土窝窝村”。如今再看,已大有不同。干净清爽的田园风光、汇聚人才的科创商务园、科技感十足的花卉基地等,既有高颜值的面子,也有了厚重的里子。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离不开能人领办,以“有准备的头脑”,开发乡村人力资本,整合各类资源,进一步提升组织、服务和“造血”能力。外灶村的突围,正是对这一点的生动印证。

大刀阔斧的“换血”

人心不齐——这是外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汪敏调任来村后,遭遇的第一道坎儿。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村委会换届选情复杂。

“2002年,外灶村由外三灶、里三灶合并而来。一跃成为书院镇第一人口大村的同时,也构成了村子管理的复杂性。”一般而言,各乡村的村长选举,获选者首轮得票率都在95%以上。而在长达近13年的时间里,外灶村首轮选举得票最高者的票数都未过半,以至于不得不进入第二轮差额选举环节。

“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属于选举失败。”彼时,担任书记助理的汪敏无比清晰地意识到,组织工作以及人才振兴的必要性。“乡村是很独特的存在,往往有着几大姓氏和家族,熟人社会的性质会影响到选举结果。比如,某村民组长自家就有违建,却一直不愿拆除,无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可就算是不称职,也会接连当选。”

乡村振兴工作,兼具复杂性与艰巨性,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抓推动抓落实。通过推举代表性强、接受度高的人选,打造一线“尖兵劲旅”,确保各项事务顺利推进。对于当时的外灶村来说,一场村基层治理骨干队伍的重整势在必行。

2015年,在村长选举前,针对村民代表、村民组长以及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大换血”已经展开。汪敏所在的两委班子深入24个村民小组逐一谈话,考察村民代表、村民组长等的履职表现,并进行打分。同时,以年龄等为准绳拟订履职标准,征询村民意见后落地实施。

经过大量耐心细致的沟通工作,村民代表、村民组长以及村民监督委员会共计108名成员,更换近一半。而计划竞选村长的汪敏,当年以80%的得票率在首轮选举中当选,这在外灶村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之前两委班子所做的工作,村民们都看在眼里,也相信我们会让乡村越来越好。”

此后,更多涉及管理标准化的措施逐一落地,破除乡村事务容易落入“一笔糊涂账”的窠臼。这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土地。

比如,根据浦东新区的土地流转指导价,村集体以每亩1050元从农民手里收回土地,再以同样的价格签署长期合同,流转给种植大户。不过,流转指导价后来有了变化,从每亩1050元上涨至1150元,但合同却没有“调价机制”,等于村集体每亩倒赔100元。这让大家意识到,村集体管理土地的方式,必须从粗放转为精细。

“有些合同的年限,比我的任期还要长。”汪敏认为,必须要以市场化的态度,重新制定规则,合理划分权责,才有希望做强村集体经济。于是,他与种植大户逐一协商,将合同统一改为一年签。同时,还对家庭农场主进行筛选,表现不合格的劝说退出,保证土地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打“有准备之仗”

队伍心齐了,产业理顺了。在书院镇属于中下游水平的外灶村,一直在寻找“突围”的机会。

“我们村以水稻种植为主,缺乏工业基础,集体资产只有6亩地和3200平方米的破旧厂房,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于是,村委会开始动脑筋,如何利用存量的资产,进行产业的导入。“人们常说,一张蓝图绘到底。这张蓝图由谁来绘?肯定不能让村委会来,我们绘的叫‘草稿’,必须要配合镇区级的规划来统一考量。”

不过,当时临港新片区以及书院镇的郊野单元规划都还在酝酿阶段,外灶村即便想要往前冲,也感到无从下手。直到上海推进美丽乡村以及乡村示范村建设,让他们意识到,机会来了。

凭着一股子闯劲儿,汪敏与当时的驻村指导员主动出击,直接向市农业农村委相关部门自荐,为外灶村争取到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机会。

村庄的颜值,首先要提升。农宅风貌修缮、建设太阳能路灯、合杆整治、道路景观打造……曾经杂物堆积的房前屋后,变得干净整洁。满是秸秆草垛的道路两旁,绿树摇曳。

乡村颜值首先提升,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绿树摇曳。

产业规划紧接着提上村委会的日程。“这就需要借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原本,按照书院镇各村的产业实力排名,外灶村要再等一两年才能轮上。不过,他们并不打算干等,“练就有准备的头脑,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

受永久基本农田制约,农业生产上暂时没有亮点,那就以文化内涵为突破口。基于外灶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委会搭建了外灶记忆馆,让每个乡人走进来,都能找到自己的家。内部专门设置了颇有人情味的栏目,比如军人风采,将当地参军人员的功勋、喜报、行军背包等物品放置在橱窗里,展示属于他们的光荣。还有金婚老人剪影,用两年时间,邀请村里的志愿者为金婚老人们照相,将幸福的画面永远定格。

就这样,外灶村一边修炼内功,一边翘首盼望着“曝光”的机会。终于,村里不刻意修饰的生活状态,以及用心打造的村史文化馆等,给主管部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外灶村获得了创建第四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机会。

凭借“有准备之仗”,外灶村等来期盼已久的腾飞。

从“输血”到“造血”

在区镇两级的统筹下,外灶村率先完成了自身发展的“一张蓝图”,即依托花卉经济、现代村落经济、农联体网销平台等,实现“输血”到“造血”。

在外灶村17及18组路北侧,区镇两级共同出资6000万元,建设占地60亩的高标准花卉基地,并引入专业的第三方花卉公司负责整体运营。“第三方企业每年支付土地以及设施设备租赁费给村集体,并带动近50个岗位当地就业。每小时15元的薪资,对于村里的老人们来说,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汪敏说。

区镇两级共同出资,建设占地60亩的高标准花卉基地,并引入专业的第三方花卉公司负责整体运营。

同时,外灶村与仅两站地铁之隔的国有企业——上海临港集团所属上海临港浦东新经济公司,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借助扶农助农政策,让国有资本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以“科创田园”项目的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盘活村集体经济,打造科创田园项目。

村集体原有的3幢集体旧厂房由临港集团承租,投资改造成占地约3300平方米的众创办公基地,投资额近1500万元。借助中芯国际项目和示范村的集聚效应,引进集成电路开发、规划设计及农业新品种研发等创新企业入驻,并且租借数幢农民闲置房设立人才公寓、“一尺花园”咖啡厅等配套设施。

以“科创田园”项目的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盘活村集体经济,打造科创田园项目。

该项目去年引入税收近5000万元。在招商引资形成收益的基础上,30%左右的收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再加上其他租金等,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加超过200万元的收益。

村里原农贸市场所在地,也建起了一幢3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商业楼——书院工坊商业体。这是示范村建设中,作为村集体首次拿地建设的项目。这里引入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低碳智慧光伏项目,打造乡村碳中和及生态循环示范区,并导入生鲜超市、田园办公、科创研发、村史馆等功能,成为既有情怀又有特色的区域游客消费中心。

书院工坊效果图

村企联动的方式,为企业和人才提供舒适的创业环境,也让外灶村集体闲置房屋资源得以盘活,村民们通过房屋租赁、新增就业等方式,拓展了收入来源。

“接下来,我们将借助书院工坊、科创田园、花卉产业、民宿经济等项目载体,加大与同类企业合作,引入现代优质田园项目,递进式开发老芦公路两侧,推动形成现代田园办公的区域品牌和产业集群,打牢乡村振兴产业基础。”汪敏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外灶村将历史性地完成村集体收益首次分红。同时,还将联合国企资本建立“村级发展基金”,进一步扩大外灶乡村振兴产业辐射面,带动周边村共同致富。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