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到2025年有这些变化

来源:上观新闻2023.6.21

“质量是上海的生命”,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到百姓的衣食住行,“十四五”期间,质量将如何继续深度融合上海的建设发展,今天(6月20日)发布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上海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给出了答案。

到2025年,上海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四大品牌”建设持续深化,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质量底蕴

中国人自己设计的C919大飞机首次商业飞行圆满成功,这块全球智慧结晶耀眼光彩的背后,来自上海的一把“标尺”发挥了关键作用。上海相关机构、企业携手攻关,在“家门口”造“标尺”,解决了超大几何尺寸测量仪器在国内无法进行量值溯源的问题。

由此开始,更多把高精尖“标尺”在上海实现了国产化。国家商用飞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上海成立后,更将大型试验系统的多参数和在线校准技术等难题一一攻破。

上海计量支撑商用飞机“测得了、测得全、测得准、测得快”,这是对上海质量底蕴的生动诠释。

目前,包含智能网联汽车在内的5家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6家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已累计建立产业关键参数测量能力超400项,研制设备及方法200余个,制定地方标准、技术规范200余项,直接为包括“上海光源”“华龙一号”、北斗卫星等重大项目和工程提供计量测试技术支撑与服务,为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创新基础,累计服务企业近6000家,大力助推了上海乃至全国的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上海质量在中国、国际上的话语权、认可度,是上海质量的有力证明。

截至目前,上海已有51家国家产品质检中心、5个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ISO/IEC技术机构秘书处6个,ISO/IEC国内对口单位79个,牵头制修订ISO/IEC国际标准177项,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4233项。近年来,在国务院对各省的质量工作考核中,上海已连续7次获得A等。

作为全国政府质量奖励制度的首创者,上海不断完善政府质量奖、标准创新贡献奖等激励政策,已表彰各级政府质量奖887项,其中,29家组织和5位个人获得中国质量奖及提名奖。

质量过不过硬,能否建立标准、品牌也是“试金石”。上海已累计评定“上海标准”31项,推动183项产品和服务通过“上海品牌”认证,促使更多上海质量的代表成为国际规则的参照系。

持续提质

《实施方案》提出了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等6个方面12项量化指标,明确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增强重点产业和区域质量竞争、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等8个重点任务,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百姓关注的热点,聚焦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细化了138项任务举措。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上海经济结构要更加优化,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6万元/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4%,同时,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5%,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6万家,经济发展新动能和质量新优势显著增强。

《实施方案》要求持续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到2025年,上海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要达到92%,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保持在94以上,服务业供给有效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

在提升区域质量引领力上,《实施方案》要求打造区域特色质量品牌,开展国家质量创新先导区、质量强国标杆城市、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创建工作。浦东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加大质量创新力度。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布局。围绕南北转型,将宝山区打造成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将金山区建设成“上海制造”品牌重要承载区。

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方面,到2025年,上海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培育发布“上海标准”50项。

以人为本,根据《实施方案》,上海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效率:提高政务服务功能和质量,拓展“随申办”应用场景,全面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加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文化、就业、养老、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便捷化水平;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等提质扩容;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用工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扩大日间照料、失能照护、助餐助行等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加强公共配套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改造;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逐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

基础设施和治理体系是质量基石。《实施方案》要求新建若干个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质检中心、质量标准实验室、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打造50个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项目,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和数量更好适配现代质量管理需求。

追求质量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实施方案》要求开展重点行业和产品的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并落实工业污染物近零排放措施,不断提高产业链节能与资源再生利用能力。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