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空中花园里藏着百年航运史?来看上海唯一一条连通黄浦江畔的人行天桥

来源:上观新闻2023.6.29

6月28日,黄浦江沿岸唯一一条连通江畔步道的人行天桥“花桥·空中花园”正式亮相。
它一头连着新近崛起的南外滩金融集聚区,一头连着滨水岸线,是不可多得的浦江景观阳台。殊不知,除了绝佳江景,这里还藏着一段百年航运史。

“花桥·空中花园”布局呈喇叭状,面朝江面延展开去。曲线状的园路两旁不仅铺设了层层叠叠的树木花草,而且还设置了7处独特的文化标识牌。

记者用手机扫一扫标识牌上的二维码,在华东师范大学语言学专家朗读的沪语中,一段段董家渡地区的历史记忆就此展开。
“董家路轮渡”标识牌,讲述的是记者脚下这处码头旧址的变迁。历史上,董家渡是连接南市及整个上海与外地货运的主要通道,是展示浦江历史演变的窗口。早在宋朝,董家渡已经发展为沿江集市,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随着沙船业的兴盛,董家渡码头成为当时上海最重要的木行码头。1990年以后,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跨江大桥修建,对江轮渡客运量大幅降低。现在,黄浦区外马路737号董家渡轮渡站仍在运行。

“外马路”标识牌,讲述了“花桥·空中花园”横跨的两条市政道路之一——外马路的历史。这里最早是一片浅滩。船夫常年在滩边拉纤,留下了一条狭窄的泥路,人们称之为 “纤道”。1896年,“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局”成立,沿黄浦江边滩地修筑了一条自十六铺至南码头的马路,当时叫“浦滩路”。它是中国人在上海自建的第一条现代马路,为石砂路面,下设瓦筒,便于排水。
马路修好后,既方便了交通,又繁荣了经济,路面地块也随之往江边延伸扩展。1906年,“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又在江边修筑了一条新的“浦滩路”,因最靠江边,所以叫“外马路”。原来的“浦滩路”改称“里马路”,后改名为“中山南路”。“外马路”连接沿江的众多码头,为上海经济做出过重大贡献,现在是市民休闲赏景的去处。

“码头”标识牌说的是上海码头史。南宋末年,黄浦江码头集中在大小东门、大小南门外沿江一带。1841年之前,已建有王家码头、董家渡码头等。1915年,南市区码头开始改建,各码头布局基本定形。从十六铺码头到南码头,现在有28座码头。“因港兴市”的商业经济模式,使小东门至董家渡一带万商云集,码头、货栈、街道、店铺、人流等构成了一片繁华世界。

上海曾经有许多同乡会馆和同业会所,这段历史被“会馆与公所”标识牌记录了下来。习惯上,人们称同乡组织为“会馆”,同业团体叫“公所”。从清代至民国时期,董家渡一带的会馆有会馆街的商船会馆、湖州会馆,咸瓜街的泉漳会馆,外马路的潮惠会馆、皖商会馆,生义码头街的木商会馆,篾竹路荷花池弄的浙宁会馆。董家渡一带还有许多公所,比如水果业公所、渔业公所、棉花业公所、纱布业公所、梁烧业公所、米行公所、颜料杂货业公所、鱼皮炒货公所等等。

有了航运、市集、码头,自然也衍生出服务业。“钱庄”标识牌,说的是董家渡盛极一时的金融业。“商人集则商市兴,财富集则金融裕”。钱庄是旧时由私人经营的以存款、放款、汇兑为主要业务的金融业商店。明末清初时,上海钱庄业开始兴起。上海钱庄与沙船业、豆米业关系密切,到了清乾隆时期,钱庄业进入鼎盛阶段,开设在南市的钱庄有100多家。如,履和钱庄、立余钱庄、凤祥银楼等等。在近代上海内外贸易及其他经济活动中,上海钱庄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如今,这里兴起的南外滩金融集聚带,正在吸纳越来越多包括保险、证券、银行在内的现代金融全产业链企业。

“银行”标识牌集中展示董家渡地区的金融史。中国第一家商业储蓄银行,即华商上海信成银行,在南市大东门万聚码头兴办,此后开设在南市的银行多达30余家,南市成为当时的金融中心。

“百业”也是董家渡地区的一大特色。扫码标识牌,人们可以听到关于董家渡的百业史。清嘉庆年间,十六铺、董家渡一带帆樯如林,人潮涌动,是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由于棉花、布匹、丝绸、茶叶、陶瓷、豆类、油料、肉类、小麦、药材、木材、水果,糖、胡椒、海参、燕窝、烟、咸鱼、玻璃、肥皂等货物,相对集中在固定的街巷营销,逐步形成了按行业命名的市街,如篾竹街、花衣街、里咸瓜街、外咸瓜街、芦席弄街、筷竹弄、面筋弄、火腿弄、硝皮弄、洗帚弄、杀猪弄等等。

各行业中,以豆市街的豆行、米行影响最大。当时的豆市街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豆、米、麦、杂粮交易市场。另外,木行也集中在董家渡。20世纪初,从董家渡到南码头沿江约三华里的外马路上有33家木行。
绿地集团上海事业部设计总监陈宏亮介绍,这些标识牌上的历史信息均由第三方专家考据研究、深入挖掘得来。通过二维码的方式,让外滩、花桥与历史连接,回溯董家渡地区的文化和商业脉络。
随着时代变迁,董家渡地区日新月异,许多老街巷、商铺走进了历史。不过,这些城市印记依然在花桥和周边的口袋公园中被保留下来。

戚颖璞 摄
在全新打造的绿地外滩中心口袋公园,人们不仅能休憩赏景,还能随时感受董家渡厚重的文化气息。特色地砖如“利川码头街”字样,提示游客这里曾是一条繁华街道。竖立其中的老式指示牌,标注着“益丰洋行”“中西苏广成衣”老店方位。这些老店的地理方位,均由修缮团队经过历史考据逐一还原。其中,董家渡天主教堂、商船会馆一直保留至今,300多年的商船会馆已修缮完成对外开放,天主教堂正在加紧修缮中。


戚颖璞 摄
陈宏亮表示,花桥整体采用钢结构形式,总重量约 1500 吨,因下方为中山南路及董家渡连通道,施工中无法适用传统吊装形式,施工难度大幅增加。团队采用液压顶推方式科学施工,经过45天不分昼夜协调和努力,顺利完成了安装。

建成后,花桥将串联整个外滩景观带与24小时不夜城,导入更多人流、客流,打造更国际化的金融、商业、生活空间,全方位激活黄浦金融聚集带。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