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引领区建设两年,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试制度出经验

来源:上观新闻2023.7.17

7月7日,北京,一场为期4天、聚焦国际先进新材料的展览会即将落下帷幕,围聚在一家上海浦东企业展台前的人们却无意散去。

企业名叫榕融新材料,所产的材料看上去就像普通的棉毯,可当其中一面经受1400℃高温炙烤时,另一面却可以直接徒手触摸,堪称“奇景”。

外行看热闹。在场的国内外展商却知道,这是国际公认的耐高温新一代主力材料,能够在航空航天、冶金化工等领域广泛应用。更值一提的是,去年底才在浦东建厂的榕融新材料,已经突破了国内此前氧化铝连续纤维生产制备一直无法大规模连续工业生产的瓶颈,让中国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全球第三个具有此类产品量产能力的国家。

今年7月15日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两周年。如果说外界对“引领区”应当做什么、正在做什么还不甚了解,那么榕融新材料或许会是一个观察的切口。

围绕“引领区建设”,中央赋予上海浦东在改革开放、自主创新、功能配置、扩大内需、城市治理等方面全方位引领的战略定位。两年来,浦东新区持续挺进改革深水区,为各类硬核产业、高端技术提供整体性的改革支持,创造开放活力的市场环境,从而让更多“榕融新材料”成为城市乃至国家的新发展动能。

政府与市场合力破局

去年一年,上海一共获批4个国产1类创新药,位列全国第一。其中3个来自浦东张江,这个被行内称作“中国药谷”的地方。

张江做药已有些年头,相关的人才、技术储备、产业链条都完善成熟。但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对一个地方的环境最是考验:资本到不到位、土地载体有没有、政策突破及不及时、市场空间够不够大……可以说,要满足新药的蓬勃生长,背后需要系统性支撑。

“引领区”建设两年里,做了这样几件事:去年底,《张江科学城扩区提质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对外公布。方案明确,张江在原95平方公里科学城城市规划基础上,整合11个街镇的空间资源,编制形成22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

怎么理解?简单来说,市场都知道今天的张江,土地日益金贵,商务和生产成本日益增长。扩区以后,张江的政策、服务向周边有空间条件的区域延展,真正实现了浦东干部持续向外宣介的那句:“好项目不缺土地”。

张江扩区的成效已经体现出来了:手握4个血友病创新药的晟斯生物,前不久在张江周边区域落地了一个生产基地。自此,企业的“早研—中试—生产—销售”创新药全产业链,都在浦东完成了搭建。周浦镇留住了扬子江药业,就近承接了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溢出成果。合庆工业园区作为张江科学城“东大门”,通过资源整合打造了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现在已经有仁度生物、透景生命、英诺伟、瑞柯恩等一批企业落地。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是个“烧钱”的事。地有了,钱从哪来?特别是在成果转化的概念验证阶段,因为高风险和不确定性,资本往往避而远之。浦东想要撬动“有耐心”的资本,必然要发挥引领作用。

去年9月,浦东新成立引领区产业发展基金,出资50亿元。这一资本渠道明确用途,聚焦的就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功能平台、投资促进四大功能。引领区基金下,还设三大产业引导母基金,包括国方长三角二期引导母基金,以及近期发起设立的海通证券、国泰君安产业引导母基金。三大引导母基金首期总规模超过150亿元,引领区基金合计认缴出资33亿元,经初步估算,未来三年有可能吸纳撬动约1000亿元的子基金群关注浦东。

前不久,浦东多部门还联合推出一套医产融合“组合拳”,其中包括建立创新平台,成立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均参与的行业联盟,还发布了一批政策。这实际上是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另外一种资源支撑。不少从事细胞与基因治疗的企业反映,这个产业门类中国起步并不比国外晚,发展阶段也相当,很有乘胜追击的优势,但难点就在跟医院的协同还不够。浦东有力促进医产融合的动作,正是给整个行业破局。

接下来人们期待在“引领区”看到的,也是政府与市场合力,为更多行业破局。

更深度融入全球治理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也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10周年。在这个全球经贸格局深刻重塑的新时点上,我国已经提出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定,力求更加深度地融入全球治理、参与规则建构。

对于历经开发开放33年的浦东而言,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率先探索从要素型开放更多转向制度型开放,不仅有自上而下的战略要求,更具有充分的历史积淀和现实条件——

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自贸战略的起点。10年间,自贸区负面清单不断缩减,服务业和制造业扩大开放措施持续增加,大量重要改革成果已在全国推广。可以说,经过了这10年,浦东具备了更好对接全球经贸规则的基础。

前不久,浦东新区主要领导就进一步提出,引领区要率先试点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特别在投资准入、货物和服务贸易、金融开放、数字贸易、离岸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实行更大程度压力测试,“率先为全国面上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制度、出经验”。

以离岸贸易为例,这是当下国际贸易中备受重视的贸易模式。不过对于政府监管部门而言,放开推行离岸贸易却可能带来不小的挑战。最主要的就是外汇监管难。2019年,上海建立了“货物转手买卖贸易推荐企业白名单”,为跨国公司总部开展离岸贸易提供了重要支撑。随后,上海自贸试验区探索推出了“离岸通”平台,以大数据为支撑,整合境外海关报关数据、国际海运数据、港口装卸数据,为商业银行提供企业离岸转手买卖业务的验证服务,以便判断离岸贸易行为的真实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离岸贸易业务监管难的问题。

类似促进对外开放的举措,在引领区起步以来的两年间还在持续涌现。设立“一带一路”技术交流国际合作中心东南亚分中心、东亚分中心;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首创“一司两地”一体化监管模式……更开放的区域生态离不开更开放的制度安排。在7月11日召开的浦东新区五届区委四次全会上,浦东明确了下半年的重点工作安排,进一步聚焦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商务人员临时入境、数字贸易、营商环境、风险防控等6个方面,加快落实试点举措,让全球市场更快受益。

为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黄浦江东岸,上海大都会游艇公司游艇停泊地。以前,企业主要的业务就是水上观光,如果想涉及餐饮、表演等,都要分别再申请行业许可,企业没兴趣,投资商也没信心。

去年底,引领区围绕审批,率先在文体旅行业试行了“一证通”改革。一张证,覆盖了民宿、游泳、书店、攀岩、画廊等31个审批事项,这意味着,经营主体只要是在这31个经营范围内开展经营,就不再受行业主管单位的限制,业态想象空间一下子就变大了。

自引领区建设以来,浦东探索实施的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承诺制注销、强制注销等新一批商事制度改革,文体旅“一证通”、环评排污“两证合一”等首创性改革,并推出全国首个地方船供物料产品领域代码标准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企业信用信息报告代替行政合规证明,为市场松绑的同时,也拓展了改革的深度。

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这是当下汽车产业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结合的新生行业。依托中央赋予引领区的地方立法权,浦东率先制定了《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以及相关《实施细则》,让行业发展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就在7月8日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百度智行、AutoX安途、小马智行三家企业15辆车获得浦东新区首批发放的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真正加快了自动驾驶企业在国内的商业化步伐。

积极运用立法授权,两年间16部浦东新区法规、2部地方法规浦东专章和16部管理措施制定出台,引领区初步构建了与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真正发挥了政府在战略必争、体系必备、发展必需领域的供需对接、力量组织、平台搭建、政策供给作用,让创新和发展提质增效。

今年是浦东改革的关键之年。持续推进引领区建设,浦东提出要更加注重改革系统集成,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谋划设计改革,围绕“办成一件事”推进各部门各领域协同放权、放管衔接、联动服务,立足“做强一个产业”开展行业整体性制度创新。目前,为了更好解决以往改革中出现的集成效应不明显、改革发力点分散等问题,浦东新区积极落实综合改革试点,正在全力推动首批授权事项在年内落地。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