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头上海“土著”在公园安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游园体验可以兼顾
来源:上观新闻2023.9.8
让“土著”野生动物返回它们祖先曾经繁衍生息的地方,在专业上叫作“重引入”:在一个物种的历史分布区内的一部分区域内(该区域此物种已经消失或绝灭)重新建立该物种的种群。
9月7日,上海的“重引入”项目迎来新进展,8头成年獐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内被陆续野放,对该区域内的原有种群进行补充。
怎么放?
将时间回溯两个半小时,符合野放条件的8头獐在华夏公园“打包”完毕,它们卧在专用的周转箱内,透过箱子上的透气孔向外张望,看得出十分紧张。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保护生物学博士聂大义也很紧张:“獐十分胆小,看似轻松的‘搬家’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它们剧烈的应激反应,严重的会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体温是评估应激程度的重要参考,动物在应激状态下会出现血压升高、体温升高等问题。聂大义介绍,好几只獐的体温一度超过42℃,正常情况下一般不超过40℃,要马上安置到有空调的僻静区域,减少非必要的人为干扰。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如果应激反应过于强烈且持续,这样的獐不能野放,经过健康监测,有寄生虫或疫病的獐也拿不到“返乡”票。
工作人员将獐搬到野放点 陈玺撼摄
等待野放的公獐 陈玺撼摄
“我们是第一次在室外温度这么高的环境下尝试獐的野放,怕它们熬不住,所以将计划时间提前了半小时,相关的检查和准备工作事先都安排在凉快的早上进行。”聂大义说,从獐进入周转箱到野放,全程控制在3小时内,以防时间过长,产生更多不可控因素。
下午一点,工作人员抬起箱子的一侧,最后一只獐从另一侧的出口“弹射”而出,欢快地奔向远处的灌木丛。据介绍,8头獐4公4母,如果看彼此顺眼,可以在公园内自由配对,也可以去寻找之前在公园内野放的獐的后代。近期,还将有两头獐野放至上海滨江森林公园。
记者注意到,8头獐全部佩戴了电子项圈,可以跟踪它们的活动轨迹、活跃度等情况。如果很不活跃,怀疑可能遇到危险或出现健康问题,研究团队的工作人员会根据獐的最新定位前往现场查看。
此外,园内设有4台红外触发相机,加上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团队将要增设的6台红外触发相机,组成“隐形”的监测网络,拍摄獐活动的图像,以便更好地保护它们。
佩戴项圈的獐,一时赖在箱子里不走 陈玺撼摄
野放后的獐到处窜 陈玺撼摄
野放过程 均陈玺撼摄
为何放?
獐又称牙獐、土獐、香獐、河麂,是一种小型鹿科野生动物,常选择河岸、湖边、湖中心草滩、海滩芦苇或茅草丛生的环境作为其日常栖息地,也会生活在低丘和海岛林缘草灌丛处,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辽东半岛、华北平原、长江两岸、朝鲜半岛。
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獐是上海“土著”,根据化石发掘和文献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上海地区就有獐分布,崧泽遗址的化石中就有獐牙。
19世纪80年代,上海市郊、青浦、奉贤等地还生活着很多獐,郊区农民一度把獐和野鸡一起送进城卖。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合獐生活的林地一点点萎缩,加之高强度的捕猎,它们于上世纪初从上海消失。
时间回到100多年后,獐等“土著”的消失让上海陷入没有野生大型哺乳动物的尴尬。彼时,浙江舟山群岛、江西鄱阳湖区域、江苏滨海湿地和安徽等地区都分布有獐,不少有识之士便提出重引入獐,在上海建立可以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成为上海城市生态恢复的旗舰物种。
不过,重引入獐,獐的“血统”是否纯正尤为关键,也就是要找到与上海本土獐完全一致的种类。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珉当时和同学前往几处栖息地调查,收集了獐的毛发、粪便等样本,通过基因比对,确定国内獐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仍属于种内差异,没有分化。
扫除了对“血统”的疑虑,重引入獐项目开始全面加速。2007年,獐开始踏上“返乡”之路,上海林业部门从浙江舟山引入21头成年獐,在外环林带浦东段内辟出一块5000多平方米有水系和有丰富植被的林地(华夏公园),让它们适应上海的气候等自然条件,最终繁殖成功。
根据上海市林业总站公布的数据,自重引入獐以来,经种群繁殖、野化训练,截至去年底,上海已在滨江森林公园、松江浦南林地、崇明明珠湖公园、南汇东滩、浦东老港滨海生态廊道等地野放来自华夏公园的獐315头。
上海野放的獐绝大多数来自华夏公园、松江叶榭獐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基地、松江新浜獐种群扩繁点等地。截至去年,华夏公园已累计繁育獐近400头;2008年至2009年引进50头獐后,松江叶榭獐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基地截至去年3月已累计扩繁獐200头。
目前,上海已基本实现了獐从种群繁殖到野放全环节的自给自足。
松江叶榭獐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基地,獐发现有人,准备开溜 李茂君摄
怎么管?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是上海最早试点野放獐的公园之一,既然獐是十分胆小的动物,在客流量不小的公园里野放它们,如何平衡好野生动物保护和游客游憩的需求?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位于浦东新区最北端,是上海森林覆盖率最高的郊野森林公园,这为野放獐的安家创造了良好条件。
2009年11月,从华夏公园种源基地运来的12头獐成为这里最早的“土著居民”,次年1月又补充了2头。随后几年,园内獐的种群维持在30头左右,老员工甚至表示最高峰约有50头獐在园内出没。
但近年来,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獐似乎变少了。今年7月的上海市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监测月报显示,整整31天仅在滨江森林公园记录到5次獐,虽然监测设备有限是记录较少的主要原因,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獐的活跃度较低。
“感觉上是少了。”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副园长张国兵告诉记者,2019年他邂逅獐的频率大约是一周一次,但到了2021年7月,他整个月只碰见一次。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偶遇獐,獐发现了拍摄者,吓得不敢走路,呆了一会儿,马上逃走 园方供图
野放不同于圈养,大自然是残酷的,獐本身又是比较脆弱的物种,天生胆小。“很多个头比它小的动物都能把它唬住然后干掉它。”张国兵表示,园方分析獐减少的情况,认为周边区域野狗的入侵和2021年7月公园免费开放后大幅增加的客流对獐造成了影响。
“这次野放前,园方与属地公安联手,已将园内野狗清理完毕。”张国兵表示,解决了最大的威胁后,公园将注意力转到游客身上,对一些通往獐主要活动区域的道路进行调整,比如公园靠近绕城高速公路的区域不修园路,只建养护便道,又或者设置一些路障,避免游客进入后惊扰獐。
外部威胁解决后,进一步优化獐的家园也很有必要。
陈珉等人2016年发表的一项针对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野放獐的研究发现,野放后的獐倾向选择野草地为主、乔木和灌木密度适中、乔木高度在10米至15米、草本植物高度不低于30厘米的栖息地,避免选择草本植物高度低于5厘米或无草本植物分布的栖息地。
在专家的指导下,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正在进一步丰富林相结构,发现獐比较喜欢吃紫萼、二月兰等植物的嫩芽,便在林下增加这些植物的种植面积,并减少农药的使用;又比如獐喜欢生活在有水源和有隐蔽休憩所的地方,园方便在林下挖出多个小水潭,并循环利用养护林地、绿化产生的枯枝落叶,堆出多个“庇护所”。
冬季,獐可能面临食源短缺问题,园方还根据獐的活动轨迹,在它们的主要觅食区域投放饲料,并种植一些越冬能力较强的植被。
专家表示,獐“返乡”的终极目标是在上海建立可以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成为上海城市生态恢复的旗舰物种,推动上海的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填补城市生态建设在此方面的空白。
“一个物种的恢复可能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陈珉表示,虽然目前在野外有獐群,但规模依然和理想状态有差距,从生物学的角度,对于獐这样的小型鹿科动物来说,普遍认为至少要有500头繁殖种群,总量约1000头,才基本达到种群恢复的标准。
对獐这样已经回归且正在努力壮大种群的“土著”们而言,如何防止猎杀或干扰,并保持生态用地性质不被改变,才能为它们的长期繁衍提供基本条件。
在这一点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早早融入环城生态公园带、“千园之城”等生态项目的规划设计中,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留白”,或主动打造适合的生境,吸引鸟兽去安家,可谓正当时,这一宝贵的绿色发展机遇不容再错过。
更多资讯
-
嘉定入城口景观提升改造接近尾声,打造江南韵味新形象2024.4.30
记者日前从区绿化市容局获悉,自去年开始施工的S5嘉定入城口景观提升改造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已呈现出生态绿色、缤纷靓丽的城市景观面貌,一起来看↓ 4月29日上午,记者在嘉戬公路博乐南路东北角绿地看到,由2… 查看详情 >
-
228街坊焕新蝶变一周年,上海工人新村文化节开启→2024.4.30
228街坊喜迎蝶变一周年,有着怎样的新面貌?这片“二万户”工人新村不仅摇身一变,成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潮流地,还建成了沪上首个全方位立体呈现全市工人新村建设发展历程的综合性文化展馆——上海工人新… 查看详情 >
-
产业互促:园区与企业聚力共赢2024.4.30
编者按: 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确定上海市松江区结对合作帮扶安徽省六安市,上海和六安的缘分开始了。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革命老… 查看详情 >
-
一个家族传承1600多年,人才辈出,有何密码?沪郊枫泾发布一批文史资料2024.4.30
追踪消逝岁月,打捞湮没史迹,梳理历史文脉。4月29日下午,在金山区枫泾镇朵云书院枫泾店内,《清代名儒谢墉》《枫泾文脉》首发仪式举行。这是继《清代状元蔡以台》《围棋国手顾水如》等10本文史系列丛书之后,…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