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企业感到贸易便利,八成认为成本下降,上海自贸试验区政策效应显著

来源:上观新闻2023.9.21

9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10周年主题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

作为全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十年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不建“盆景”建“苗圃”,形成了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通过制度创新,上海自贸区经营主体活跃,外资不断涌入,经济规模能级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贸区累计新设企业8.4万户,是同一区域挂牌前20年的2.35倍,并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1/74的GDP。

论坛上,先后发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10周年白皮书》,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典型案例》,进一步生动展现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成果。

白皮书总结10年发展经验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10周年白皮书》回顾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历程和发展情况,系统总结评估建设10年来的改革成就和经验,并展望未来发展,主体部分包括“国家开放战略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历史使命”“确立制度型开放的基本框架”“构建统筹开放和安全的自贸试验区治理体系”“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先行示范区”以及“展望”等五个章节。

10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了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一般项目实行备案制,提高了境外投资便利化程度,有效促进了企业开展境外投资业务。例如,某酒店集团通过在自贸试验区设立的下属企业完成了多笔境外投资,实现品牌扩张的同时也将部分酒店品牌引入中国市场,境外投资的便利化极大地支持了该酒店集团的国际化战略。

10年间,上海自贸试验区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和实际到位金额迅速增长,为上海和全国的外商投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量、金额及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均高于浦东新区和上海市平均值,2016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合同项目数达到上海市的一半左右,2022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达到101.96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上海自贸试验区在金融制度创新上取得的重要成效,也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创新制度,多批次发布的金融创新案例为进一步推动制度落实提供了指引。企业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企业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后金融开放程度有明显或较大提升;八成以上的企业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后的融资成本不断下降,融资便利化程度不断增强,为缓解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

总体来看,上海自贸试验区10年间,外资企业的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新领域和新行业不断增加,包括商品认证、增值电信、职业培训和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突破了原有的准入限制。

上海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持续提升,让企业获得感增强。根据区内企业调查问卷结果,九成以上的企业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后贸易便利化程度有明显或较大提高;超过八成企业认为开展贸易的总成本不断下降;九成五以上的企业认为投资政策的可预见性不断增强,为企业决策提供了稳定的制度和政策依据。

展望未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明确将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标国际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继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当好标杆,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开展更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加强更高水平开放制度供给,切实有效防控风险,加快培育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典型案例讲述上海自贸故事

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是世界领先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在全球范围提供保险和资产管理解决方案。受当时金融业外资股比的限制,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最早由安联集团和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合资组建。上海自贸试验区近年来持续推进在金融服务业领域的尝试和突破,希望吸引更多优质的外资金融机构落户。安联集团快速响应,于2018 年4月向上海市政府正式表达了在华设立全资保险控股公司的意向。经过近一年的筹建工作,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于2019年11月获得中国银保监会开业批复并完成了注册登记,成为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保险控股公司。

安联集团方面表示,上海自贸区这一开放举措将有利于加强安联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把握更多业务新机会。这一项目的落地,也对其他外资项目的启动和推进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将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和竞争力。

当天发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典型案例》,以“典型企业案例讲好上海自贸故事”为原则,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十年来的制度创新事项进行深度挖掘提炼,选取了其中100个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集成化创新成果。

其中包括率先试点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一站式互联互通、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浦东国际人才港打造高能级人才服务综合体、率先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建立长三角网络市场监管一体化新机制等,涵盖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开放、航运服务、科技创新、人才服务、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国家战略等多个领域,全面展现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10年来的各方面改革成效,重点突出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具体实践。

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也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典型案例》中提及的一项重要的创新成果。长期以来,中国法律对外国律师事务所在华代表处执业范围是有限制的,外国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不能出具正式的中国法律意见书,不能聘用中国职业律师,不允许和中国律师事务所建立合伙关系。中国法律服务只能由中国律师提供,外国律师事务所只能提供外国法律服务,当事人一旦需要跨国的法律服务,往往要聘请中外两方律师才能解决问题。中外律师事务所在项目合作时也只能分别向客户提供中国法律服务和外国法律服务。

探索密切中国律师事务所与港澳台地区、外国律师事务所业务合作方式和机制,实行联营与互派法律顾问新模式,是促进法律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上海自贸试验区首批23项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之一。2015年4月15日,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获得核准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北京市奋迅律师事务所和贝克 •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自贸试验区)联营办公室(奋迅•贝克麦坚时)。这是上海市司法局核准的首家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办公室,标志着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工作正式落地。

联营的方式和安排使得双方能够联手为客户就国际和中国法律提供一站式咨询和服务,也为双方现有中国业务以及全球范围内的长远发展带来良好的前景,提供了开拓新客户的契机。截至目前,8家中外律所联营的办公室均位于陆家嘴,成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重要成果之一。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