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留住城市文化记忆?专家院士齐聚上海倡议,加快保护中国特色现当代建筑

来源:周到上海2023.10.9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现当代建筑遗产类型丰富,这些建筑保留着新中国城市文化的记忆。10月8日,“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活化利用暨上海现当代优秀建筑传承创新研讨会”在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杨浦图书馆举行,该活动由上海市建筑学会联合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主办,并得到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学术支持。

本期《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前往研讨会现场,近距离感受中国建筑大师的风采,聆听他们的真知灼见。

《上海会客厅》节目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新时代的城市更新强调以风貌保护为前提,更加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和遗存的再利用,以兼顾城市文脉保护和空间功能提升为核心目标的保护性更新,成为新时期精细化城市更新的重要模式之一。今天存量发展城市建设成为主体,其中,1949年之后现当代建筑所占比例很大;但由于目前相关法规的缺失,对保护和利用现当代优秀建筑成为城市更新的当务之急。

基于此,亟需建立合理有效的针对现当代建筑的价值评估与管理制度标准,推动各时期城市文脉延续,将城市精细化更新、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上海市建筑学会为此联合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在沪举办研讨会,邀请业界专家,共襄盛会。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曹嘉明在会前告诉记者:“希望通过本次活动,重视1949年以后的中国现当代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做主题演讲

10月8日上午的论坛环节,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做了主题演讲,他通过详实的资料介绍了国内外一些城市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案例。

单霁翔认为,20世纪其实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它所慷慨留下的这些建筑遗存比过去几千年的存量总和还要多。各国开始注重20世纪的建筑遗产,比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安东尼·高迪的建筑作品,巴西首都巴西利亚,这些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单霁翔还列举了二十世纪初期创建的新城市特拉维夫为例:

一百多年前,几十户犹太人到特拉维夫定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念进行新城市的建设。2003年,在经历了90多年的城市发展和4000多栋建筑建成以后,特拉维夫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人们也称其为“白城”,这座城市遵守了一种建筑的规律和理念。

单霁翔介绍世界文化遗产名城特拉维夫

“历史的链条是不能断裂的,我们不能只保护历史建筑,也要保护当代建筑。保护二十世纪遗产,要用发展眼光,把核心元素保护下来。”单霁翔最后指出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唐玉恩在主题演讲当中认为:

优秀的现当代建筑是社会的宝贵资源,承载城市现代史、结构耐久、可更新并持续利用,但其保护与利用面临各类问题:包括风雨侵袭、材料设备老化、使用不当或变化;缺乏合法的价值认证、产权变更后引起重大变更、规划调整,原先执行的规范与新规范不符等……有的建筑在大修更新中,尊重历史、保护建筑原貌、功能更新,更新设备、提升品质;有的建筑则被破坏,或完全改变原形象,误改乱拆,丢失了集体记忆……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唐玉恩做主题演讲

复旦大学逸夫楼建成于1990年,位于邯郸路北校区内,处于学校中轴线北端西侧,30多年来保护和使用良好,但近年有面砖脱落、设备老化问题。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与了大修项目,严格保护整体形象,并调整提升新功能和设备系统,唐玉恩为该项目指导。

唐玉恩提出建议:在城市更新中,将逐渐有大量优秀的现代建筑需保护利用;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可否由各主管单位与建筑学会一起,共同深入研究,建立从认定到实施保护与再利用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体系。

唐玉恩介绍复旦大学逸夫楼项目大修情况
复旦大学逸夫楼效果图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城市文化遗产备受关注的今天,以人为核心价值观的城市更新内涵与传承创新尤为重要,极有必要在城市更新大背景下建设高品质生活的城市宜居环境,不断提升城乡建筑遗产保护传承和优秀现当代建筑价值的认识,建立有指导价值的评估标准和方法。

当天上午论坛结束之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宇、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曹嘉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金磊、上海市建筑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俊杰四位专家分别在台上简读了《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活化利用·上海倡议》。

四位专家分别简读了《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活化利用·上海倡议》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宇在台上朗读倡议的其一部分:

其一,新时代条件下应积极提升并认知城市建筑的遗产观20世纪建筑遗产是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现状与发展趋势的遗产类型,坚持数年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个有力实践,它需要做深入的学术规划、发展与普惠研究,它需要以中国现代建筑的名义,成为涵养中国式现代化遗产传承的新类型,尤其要保护从改革开放以后在建筑创作上已堪称经典的建设项目。

上海市建筑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俊杰朗读的是倡议的其三部分:

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类型丰富,它保留着新中国城市文化的记忆。新中国优秀建筑最容易融入生活,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更是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史的建设印证,既赋予时代性又体现生命力,无论何种建筑类型它都体现文化绵延、有传统与现代的接续之力。借助“城市更新行动”及即将开启的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在建筑文博界研讨分类施策的行动体系,有助于通过保护与传承、传统与创新,有效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在城乡扎实展开,并使之有文脉、有尊严的呈现。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表示:“我们要深入挖掘建筑遗产的价值内涵,激发建筑遗产的巨大潜能。 ”

据悉,自2016年至今,在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学术指导下,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以每年推介100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规模,共计向社会推介了八批798个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9月中旬公布的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名录当中,上海地区有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历史建筑建筑群(1922年)和大上海大戏院(1932-1933年)入围。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