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毛细血管”连线成网,崇明长兴镇通过小流域治水提升蓄水排涝能力

2023.10.17

在崇明三岛之一的长兴岛,原本互不打通、甚至还有“断头点”的一条条小河,近来已连线成网,形成一片水循环畅通、水体富有生命力的“水网”。记者了解到,长兴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南起潘石公路河,北至北环河,西起建新河,东至西小洪河,潘石港贯穿项目区中央,总面积48.27公顷,目前已串联形成阡陌交通的小流域治理水系。

长兴镇水务所所长宋浩告诉记者,2017年以来,上海启动新一轮大规模水环境治理,2018年基本消除中小河道黑臭,2020年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在此基础上,上海全面启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到2025年,上海将建成50个生态清洁小流域,覆盖面积为全市的一半;到2035年,覆盖全市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将全部建成。

“所谓‘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常规河道治理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从单条河段整治转变为集中连片治理,从单项功能治理转变为生态综合治理。我们不只关注水岸联动、截污治污、改善水质等,更关注沟通水系、修复生态,形成更大的、有自净能力的水生态体系。”宋浩说。

村级河道是水网体系中的“毛细血管”,虽处于末端,却和群众生产生活贴得最近。长兴镇潘石村村民黄阿姨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下大雨必涝,大雨一下,小河满了,积水就漫到路上。

之所以下大雨必涝,是因为河道蓄水排涝能力严重不足,根源是“毛细血管”之间并没有连通。宋浩表示,以前的团结村、潘石村、建新村之间没有一条贯通的引排通道,一些村级河道本身是断头河,甚至是大水坑,导致雨水易积难排。

近年来,长兴镇针对区域水系梗阻问题,开始归并疏挖、打通河道“断头点”,让水“活”起来。长兴镇新开了河道6条段,长度约6公里,沟通村级河道10条,提升河道自净能力的同时还提升了蓄水排涝能力。项目实施后增加水面积3.25公顷,全镇现状水面率由3.1%提高至3.78%。

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过程中,以往易被忽视的小微水体得到了重视。小微水体,指的是分布在城市乡村各处的沟、渠、溪、塘等,是“群众家门口的水体”,特点是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规模小,很容易被污染,成为影响环境的黑臭水体。

近来,长兴镇在确保水面积不减、确保“田林水”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将水环境较差的20个小微水体进行了填埋,填埋面积0.58公顷,其中0.17公顷用于水系沟通,0.41公顷用于补充新增耕地面积。河道整治完成后,相关部门还在岸边种上了符合要求的防护林,用于补充林地面积。

水网与土地重新“编织”后,长兴镇的生态环境更好了。“以前出门能看到大水坑,现在都填埋掉了。吃完晚饭沿着河道散散步,看看茂盛的花草、成片的稻田,感觉很舒服!”长兴镇潘石村村民邵先生说。

崇明三岛四面环水,地处长江入海口,在长江流域生态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崇明正以生态清洁小流域为抓手,开展系统治水。今年,包括长兴镇在内,全崇明共有7个乡镇陆续建成了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