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需要怎样的植物园?国家植物园创建方案已初步形成

来源:上观新闻2023.11.1

2021年10月12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次年,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相继在北京和广州挂牌。

不久的将来,上海也有望拥有一座国家植物园。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一场以“植物的力量”为主题的“辰山对话”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展开,该活动由上观新闻与上海辰山植物园共同主办,得到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解放日报社等单位的指导、支持。

活动现场传出消息,上海辰山国家植物园创建方案已初步形成,上海辰山植物园为创建主体,上海植物园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参建,3家机构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在国家林草局、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自然资源部,中国上海科学院等部门今年联合发布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中,上海辰山国家植物园已跻身国家植物园候选名单,该名单共有14座国家植物园候选园。

根据目前已公布的计划,2035年之前,中国将再增设8座国家植物园。

创建国家植物园,上海具备哪些优势?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又能为探索形成城市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上海范例提供哪些启示?

张驰摄张驰摄

推广乡土植物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表示,创建上海辰山国家植物园,也就是打造“辰山模式”,应当至少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要有国际特色。

位于伦敦的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是全球植物园最杰出的代表,如今已成为拥有2.7万种活植物、812万份标本、千年种子库(4万种种子)、75万册图书和文献馆藏的植物分类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互作研究国际中心。

英国仅通过邱园这一座皇家植物园的规划与建设,就深刻改变了英国植物资源极其有限的发展劣势,实现了对全球经济植物资源最大利益的收割,成为全球植物研究与推广利用中心。

王战认为,参考邱园经验,上海辰山国家植物园要对接全球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和中国植物保护战略制定野生植物保护新策略,打造成更高效的现代化植物迁地保护中心。

第二个特点是充分展示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植物的多样性。在这一点上,三峡、青草高原等地的濒危植物可以在上海辰山国家植物园研究探索迁地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进行展示和科普。

第三个特点是为城市绿色发展服务,尤其是在乡土植物的保护和推广应用上。

“有段时间有些单位引入海椰树作为绿化,它们无法适应上海冬季的气候环境,只能用稻草包起来。”王战认为这是一种本末倒置,参考一些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城市林地、绿化使用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应当有七成是乡土物种,“我就非常欣赏我家边上的行道树,种的是女贞,是乡土物种,每到6月还有股幽香。”

让植物“说话”

一座卓越的国家植物园,还应当具备一种能力,让植物“说话”,使植物科普教育更具感染力。

“植物园就是离城市最近的伊甸园,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因为我在这里切实感受到了植物的力量,得到了治愈和帮助,也学到了知识,然后有了自己的信念。”知名作家陈丹燕表示,过去几年,辰山植物园的月季园“收留”了她,那些热烈开放又坦然凋谢的月季给了她走进自己内心世界的宝贵机会。

也是从那时起,陈丹燕希望把她在月季园里的发现分享给读者,开始为那些对她来说非常特殊的花朵讲故事。2020年起,她与上海辰山植物园合作,陆续推出“陈丹燕的月季岛声音地图”“陈丹燕的植物日志”“白雪公主的简历”等多媒体作品,让市民游客能从她的记忆过渡到他们自己的记忆里去,得到一个走进自己内心世界的机会。

2020年5月,陈丹燕还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上海辰山植物园的“文化园长”,成为一名特殊的“园丁”,讲述她和月季的故事。

国家植物园还应当是植物与地方文化融合共生的文化品牌摇篮。

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表示,评弹是江南文化的代表性曲艺,其怡情悦性雅俗共赏,与江南社会不可分割又相互影响。

江南是人杰地灵、风华茂盛之地,绿树掩映、花红柳绿是人们对江南的美好印象。评弹的演唱,是吴侬软语、轻拢丝弦的吟诵,其唱腔有曲径幽幽、庭院深深之美,其内容也有很多对江南植物的咏叹,从对这些树木花卉的赞美吟唱中传递人生的感悟和智慧,江南人的情怀和风骨也尽在其中。

“植物虽无声,但有生命,江南的植物有形有色,江南的评弹有声有情,两者的结合是真正的有声有色,能令人耳目一新且惬意自在。”高博文表示。

打造“智慧植物园”

国家植物园也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节奏。

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在未来植物园的发展中缺席。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崛起,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必然趋势,植物园也不能置身事外。

植物园在数字化转型中应该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植物园的价值和吸引力,值得关注。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每当看到一些不认识的动植物时,人们通常会想要问别人。

“在辰山植物园的微博上,可以看到粉丝提出的各种问题,但等待回答的过程比较漫长。能否通过一种更便捷的方式来识别呢?答案就是人工智能。”胡永红表示,基于强大数据库的人工智能已可以实现“一秒识图”。

当然,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完全替代人类专家的鉴定。胡永红认为,植物园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更好地为市民游客服务。未来,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及支持能力,新建富有活力的数字化工作模式,促进基础资料数据化、业务数字化、生态数字化和智能数字化,打造“智慧植物园”。

胡永红表示,未来的“智慧植物园”至少有三种功能。第一种是大量借助智能设备增强游园体验,第二种是借助各种工具优化植物园的养护管理,第三种是在线上或线下提供基础性服务,包括在线上传照片识别植物,又或者通过分析记录人们上传的图片,反推植物的物候是否正常,进而积累数据,解决行业分析研究的难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