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发布创新指数报告,创新成果增长最快,两项数据位列上海中心城区第一

来源:上观新闻2023.11.15

11月14日,2023年杨浦区创新指数2.0报告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期间正式发布,《报告》从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创新成果、创新影响力4个维度评估杨浦创新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在杨浦创新发展20周年节点上,为推动杨浦更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报告》显示,2022年,杨浦区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加快恢复,创新发展的韧性和内生动力都不断增强。经测算,2022年杨浦创新指数综合得分为340.0,较上年增长8.6%(2013年为基期,基准值100),呈现出创新要素集聚持续强化,创新生态不断向好,创新策源功能进一步提升,创新品牌力与影响力持续扩大的局面。

杨浦区创新综合指数分值(单位:分、%)

分领域来看,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创新成果、创新影响力四个分项指数均保持相对均衡的稳定增长,分项指数依次为331.6、287.3、272.2和476.5。

其中,创新成果分项指数增长最快,同比增长12.8%,科创板挂牌上市企业累计数、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是拉动创新成果分项指数提升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创新要素分项指数,同比增长9.1%,创新要素资源不断集聚。创新影响力分项指数同比增长6.8%,创新主体集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表现较为亮眼。受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创新环境分项指数增长较为缓慢,同比增长0.5%。

创新综合指数分项指数情况(单位:分)

2022年,杨浦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高层次人才不断汇聚,高层次人才数达965人,同比增长11.9%,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创新人才投入强度不断加大,每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为154.19人年/万人,同比增长22.8%。(R&D人员全时当量是指报告期R&D人员按实际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时间计算的工作量,以“人年”为计量单位。为国际上比较科技人力投入而制定的可比指标。)

高层次人才数变化情况(单位:人)

政府、资本、市场三端协同发力,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从政府端来看,2022年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同比增长29.6%;从资本端来看,本区企业获得风险投资金额同比增长24.1%;从市场端来看,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企税收减免额呈稳健增长态势,同比增长22.0%。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企税收减免额历年增长率(单位:%)

杨浦区全面深化“三区联动”新内涵,开拓“三城融合”新路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从创新载体来看,2022年杨浦区企业技术中心累计92家,同比增长12.2%,总数位列中心城区第一省部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共10家,其中5家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赋能创新企业蝶变升级,助推区域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数达1223家,同比增长10.8%,蝉联中心城区第一。

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数情况(单位:家)

2022年,杨浦区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8.97万元/人,同比增长16.5%,是全国平均水平(15.30万元/人)的2.5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40件,同比增长16.7%,其中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51件,同比增长27.5%,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2倍。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情况(单位:件)

杨浦区聚焦塑造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主导,全力构建一个核心主导、两个基础支撑、三大千亿集群、四大新兴领域的“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2022年末,全区已集聚数字经济企业近7000家,区级财政收入数字经济占比达30%以上,营收占比达到50%以上,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2年规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3.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数字经济成为杨浦经济增量的重要引擎。

杨浦的数字经济优势来源于区内连点成片的互联网头部企业,作为产业链的“链主”,头部企业有很强的集聚力,带动新兴企业的落地,促进相关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增强。美团、字节跳动、哔哩哔哩、京东达达、小红书、优刻得等在线新经济头部企业扎根杨浦,聚集发展,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

2022年,杨浦区累计吸引外资研发中心达到22家,同比增长10.0%,表明杨浦区在创新领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国际科技论文收录数同比增长14.8%,反映区域知识创新活跃程度持续增强。

吸引外资研发中心累计数情况(单位:家)

《报告》还显示,杨浦区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相关政务服务都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75.7%的企业认为区内创新的总体环境“非常好”及“比较好”,85.8%的企业认为区内创新环境在去年基础上不断优化;72.3%的企业认为杨浦区为企业创新所提供的政务服务以及办事效率“非常好”及“比较好”。

企业对创新政务服务和办事效率感知度(单位:%)

作者:胡幸阳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