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助力上海城市更新建设

来源:上观新闻2023.11.16

城市地下空间已成为国家空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9月1日《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颁布施行,明确提出对地上地下空间进行综合统筹和一体化提升改造,提高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这表明,上海已进入以存量开发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然而,上海中心城区的中心商务区、历史风貌保护区、老旧住宅小区、学校医院等典型区域地下空间的发展缺位,已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为此,优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助力上海城市更新建设已是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中心城区重要片区型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利用模式,实现功能空间集约利用、多点互联互通、公益经济平衡。一些中心商务区地下空间出现“群岛式”布局、地下不连通等问题,也存在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协调不足、使用功能单一等问题。建议有关部门统筹片区功能平衡,强化城市与自然融合共生。鼓励采用片区多地块地下空间统一开发模式,引导地下空间实现分层分类布局与功能复合;并以轨交新建和邻近轨交地块更新为契机,提高轨交站点上盖和站点区域地下空间的集约利用水平。

同时,应推动多点互联互通,重构中心城区地下空间新格局。在开发形态上横向贯通成网、纵向分层利用,形成以交通枢纽为核心的立体开发的地下城市,在空间维度上互通共享、向深拓展、融合开发。还可考虑建立公益性导向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顶层总控机制,政府主导、主题引领,市场运作、上下统控。

第二,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进历史风貌区更新和环境提升。上海有44处历史风貌保护区,3075幢优秀历史建筑,总计约58平方公里,其历史、文化和商业价值极高,但存在人口分布密度大、建筑陈旧、基础设施不足、地下空间欠缺等问题。对此,可建立利用地下空间实现历史建筑空间格局和谐再生的保护开发理念。通过地下空间拓展,推动地下轨道交通、地下市政设施、地下商业的多功能拓展,实现功能空间的营造和公共空间的打造,建立空间、功能、文脉相互融合的空间格局再生体系。以静安张园项目为例,地上建筑约5万平方米,新拓展地下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区域空间和功能得到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应尽快发布地下空间专项规划,加强对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功能的规划设计指引,给予容积率转移、地价优惠、财政奖补或税收减免等激励。

第三,利用碎片边角地开发竖井式深层地下立体机械停车库,缓解城市核心区“停车难”问题。特别是老旧小区、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存在停车难、停车乱,占用道路绿化等公共空间,堵塞消防通道等问题。对此,可充分利用绿地、广场、操场、公园等城市零星边角,以“贴近需求、分散设置、方便使用”为原则,推进深层地下空间与停车设施规划。可将其列入重大民生工程,统筹审批管理部门并简化建设流程,协调审批、划拨、交通、运营等管理权属。具体技术上,鼓励采用机械化程度高、环境友好型的竖井地下智能停车库技术,推动深层竖井建造装备与技术、智能存取车装备与信息产业发展,实现停车资源的科学统筹与精细化管理,打造集设备、操作、监控、维保、管理智能化于一体的现代化智慧车库。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

作者:王卫东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