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双子摩天楼又迎工程重要节点,建成后将成区域新地标

来源:上观新闻2023.11.27

11月24日,记者从中建二局华东公司了解到,其承建的临港“第一高”西岛金融中心项目钢结构锥体末次提升顺利完成。这标志着项目工程实现又一重要节点,建成后将成为新片区以金融总部办公为主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上海临港现代服务业开放区重要的产业载体和区域新地标。

打破传统,锥体提升

临港西岛金融中心项目由两栋高195米的双子塔楼组成,双子塔楼上部锥形形体彼此相连,呈“1”的造型相向而立。项目塔楼之间相对设置了两个总重达2200吨的钢结构锥体,两个锥体之间的最大安装高度189.4米、最大提升高度155米、最大悬挑长度27米,包含了1500余个构件。

项目总工程师韩旭介绍,为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效率,项目根据国内外类似工程建造经验,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专业资料,最终采用钢结构液压整体提升技术这一解决方案,并多次邀请专家、设计院开展技术论证,最终确定了方案的可行性。

该技术集机械、液压、计算机控制、传感器监测等技术于一体,解决了传统吊装工艺和大型起重机械在起重高度、起重重量、结构面积、作业场地等方面无法克服的难题。而液压同步提升器在设计中还具有独特的机械和液压自锁装置,提升器锚具具有逆向运动自锁性,内设三道锚具锁紧装置,在构件空中停留过程中,各锚具均由液压锁紧状态转换为机械自锁状态,保证了钢结构在吊装过程中能够长时间地在空中停留。

有了可靠的实施方案只是“第一步”,材料、设备、人员、场地等各方因素也决定着吊装能否顺利推进。韩旭告诉记者,项目对于材料关的把控非常严格;同时,要求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项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在机械设备选择上,也经过场地空间、荷载力、作业方式等多方面反复验算。

为保障整体提升和构件稳定,项目技术团队通过计算分析加固的可行性,确定加固杆件的截面信息,采用临时桁架连接两侧椎体形成整体加固。提升完成后,通过结构的受力模型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拆除顺序,并对现场施工进行交底,确保拆除工作按照方案实施。

智慧赋能,展现科技

1个月时间,2200吨的钢结构完成155米高度“攀登”。高效、精益建造的背后,离不开诸多“黑科技”的保驾护航。

“这里是临港第一高,我们也希望它能成为科技创新方面的高地。”项目负责人吴逸说,“从项目建设之初到钢结构锥体提升完成,有诸多‘黑科技’轮番登场。”

吴逸介绍,在提升阶段,行程及位移传感监测和计算机控制技术通过数据反馈和控制指令传递,可全自动实现一定的同步动作、负载均衡、姿态矫正、应力控制、操作闭锁、过程显示和故障报警等多种功能。操作人员可在中央控制室通过液压同步计算机控制系统人机界面进行液压提升过程及相关数据的观察和(或)控制指令的发布。

为了保证提升全过程安全可控,项目又采用基于数值模拟的一体化仿真分析方法,明确钢结构锥体拼装及提升过程中的各种状态,选取关键施工阶段进行安全状态验算及受力分析。既考虑施工中结构本身的变化,又将结构与临时支撑、拉索等辅助设施的相互作用纳入分析范畴,精确指导实际工程施工。

如何对钢结构锥体这一“庞然大物”在提升中的结构变形情况“了如指掌”?建设者创新采用布里渊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该技术打破传统技术的局限,通过分别在两个相对的锥形钢结构的三角形中心位置和两条边长的路径上布设光纤传感器,可以成功监测两锥形钢结构吊装时整体框架外围的应变变化情况。

绿色低碳,保护生态

建设过程中,项目还整体贯穿绿色、低碳、节能的设计理念,以LEED铂金和绿建三星为目标,综合采用多种低碳节能的措施,保护滴水湖和西岛的自然景观生态。

自稳式基坑支护技术,有效代替混凝土支撑体系,大幅减少钢筋混凝土用量,降低碳排放量2万吨。BIM技术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土建、机电、钢构、幕墙、精装修等各方面设计的质量和效率,整合项目各方信息,减少图纸错漏碰缺的发生,达到管理升级、降本增效、节约时间的目的。

“智能集成超高层造楼机”的创新应用,充分发挥承载力高、适应性强、智能综合控制三大特点,犹如移动的“造楼工厂”,其主架体中设置“钢筋作业层”、“模板及混凝土作业层”、“清理整备层”,通过智能手段控制,竖向结构的各工种可以同步流水施工,完成一层施工后再整体提升,有效减少了建筑垃圾排放,操作人员数量相对传统施工工艺可节约50%,施工效率提高约30%。

临港紧靠东海,风力强劲;西岛金融中心项目得益于其高度,阳光亦很充足。记者获悉,建设者还将按照太阳能及风能发电设计,解决项目办公的公区照明,打造绿色节能示范工程。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