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新流量”引入乡村?崇明这个村有了新尝试

来源:上观新闻2023.12.1

“芦苇晒干,去叶留杆,并排编织后可成芦帘。因轻便耐用等优势,芦帘在市区很畅销,20世纪70年代时,每到冬天,附近生产队的社员就要去芦苇荡里砍芦苇,年龄最小的和你们一般大。人们打趣说,‘小尖柄都比你们长’。冬天砍芦苇很辛苦,经常弄得满手都是泡,还要扛着百来斤重的芦苇行走在河边,运回供销社,做成芦帘后卖出去贴补生产队的集体收入。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呢?”

不久前的一天,在崇明区长兴镇潘石村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内,上海市长明中学六年级6个班共200多名学生完成了劳动实践后,正全神贯注聆听基地内的授课教师讲解制作芦帘背后的故事。有人小声询问:“‘小尖’是什么?”身边的同学悄悄向他普及:“‘小尖’就是镰刀,‘小尖柄’就是镰刀柄。”有人感慨:“没想到制作一卷平平无奇的芦帘这么不容易。”还有人说:“文创产品,就是把文化创意融入日常生活创造出的产品。芦苇帘子里有传统劳动的文化和智慧,是真正的文创产品!”

像长明中学这样的学生研学团队,近年来潘石村已接待了近50批、共7000余人次,大、中、小学生都有。潘石村党总支书记汤美忠告诉记者,在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潘石村近年来打造了多个农事体验研学基地,积极探索尝试产业发展新路径。

潘石村位于长兴镇西部,历来以发展柑橘产业而闻名。不过,近年来全村橘树逐渐老化,柑橘产业边际效应逐渐递减。“要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发展多样化的特色产业至关重要,结合自身特色找准产业方向是关键。”汤美忠说。

潘石村的特色是什么?其一,是原生态。近年来,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稳步推进,潘石村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保存完好,村落北靠青草沙水库,东临长兴岛郊野公园,有着和都市“钢筋丛林”全然不同的自然风貌。其二,是交通便捷,村子距G40沪陕高速长兴岛出口仅有数公里。

“也就是说,我们这里既是真正的‘乡村’,又距离‘都市’特别近,完全可以承接大都市的流量溢出效应,‘近水楼台先得月’地将流量导入乡村,激活产业发展,实现村民增收。”汤美忠告诉记者。在多次深入基层听取民声、邀请镇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业人士开展座谈后,最终潘石村与崇明区教育局合作,成立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以学生群体这个“新流量”作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

这样一来,村里的闲置资产得到了盘活。目前,潘石村已改建完成两个劳动实践教学点,分别为竹工教学点和木工教学点,可同时开设10余个室内外教学课程,其中竹工课程包括制作竹笔筒、竹快板、竹笛、竹蜻蜓、筷架、竹茶杯等,木工课程包括制作筷子、木香书签、木发簪、小板凳、小木桌等,难易程度基本能覆盖小学低年级至大学生的全学段。潘石村相关负责人沈佳君告诉记者,这两处教学点以前都是闲置厂房或旧仓库,如今焕然一新,有了全新用途。

压芦苇帘子、制作烀糕垫、编织稻草盖、沤草肥、搓草绳、扎扫帚、扎风筝……翻开《潘石村劳动基地活动手册》,种种劳动研学项目令人耳目一新,“乡土味”扑面而来。“劳动研学属于生活类课程,很多时候并不存在年龄上的限制。比如,一个城市大学生对于‘沤草肥’或‘搓草绳’的了解,大概率是不如一个乡村小学生的。这就让我们的课程能覆盖更广年龄段,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沈佳君说。

发展研学产业,需要一支具备劳动技能专长和教学素养的劳动教育专员队伍。为了挖掘“师资队伍”,汤美忠上门入户了解村里的劳动能手、能工巧匠等人士,择优选聘担任劳动实践基地教育专员,并对30余位劳动教育专员开展岗前培训,这样一来也带动了村民增收。

潘石村11队的施学彬就是教育专员之一,年近七旬的他曾是一名竹匠,擅长竹编,如今在教学基地内担任竹编老师。有课程时,他就给学生们上课,传授竹编技巧,没课程时他就正常务农。成为劳动实践基地教育专员后,施学彬每年可增加3万元左右纯收入。

今年,潘石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被评为“上海市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汤美忠告诉记者,“新流量”的导入,也带动了其他流量进入乡村。“学生来了,老师、家长等其他群体也来了;研学产业发展了,住宿、餐饮等产业也一并有了改善,比如目前村里已有近10家民宿,生意还不错。今后我们将不断丰富研学课程内容,尝试制作视频课程,进一步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