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庄有个“小罗马”,已有百年历史

来源:今日闵行2023.12.8

岁月如沙,岁月如水,总有一些东西会沉淀下来。莘庄不再是田野密布的“庄”,而是繁花似锦的“城”。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八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明星学校的青年才俊来诵读《莘城旧事》。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南张天主堂》。一起跟着声音,来看看莘庄镇境内这座南张天主堂……在莘庄镇境内,有一座年逾百岁、群楼环抱的天主堂,它就是被誉为“小罗马”的南张天主堂,又名“南张若瑟善终立保堂”。

南张天主堂位于七莘路九号桥北堍东侧(原莘庄镇明星村冯家生产队地域),即今秀文路485弄50号,是一座庭院风格的欧式天主教堂。1999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

南张天主堂全貌俯拍图(孙新民/摄)
南张天主堂的前身为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南钱天主堂”,原为一座私家小教堂,因故被烧毁后,新建了现在的“南张天主堂”。据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江南闹灾荒,米价昂贵,民不聊生。同年农历六月十四日(即8月1日)晚,两群饥民来到南钱天主堂乞食,堂(宅)内称未储米粮而拒绝施食。次日,饥愤的难民涌向本地富豪天主教徒张渠乡等家中,哄抢米粮,并毁了张氏家族用作天主教教堂的数间房屋,即当时的“南钱天主堂”。
事件发生后,管理该教堂的神父出面与管辖当地的娄县知县交涉,要求捉拿闹事的魁首,并给予赔款。县官随即发出告示,云:“凡饥民爬抢粮食聚众十人以上,为首者斩,如有持械威吓者,不分首从,一律斩。”当时《申报》记载:“自饥民抢米事起,地方官深恐牵涉教堂,上贻君父之忧,故咸振刷精神,妥为弹压。”其后,娄县知县屈服于外国人的压力,在徐家汇天主堂与教会方面议定,赔偿南钱天主堂白银1.8万两,约日交付。上海道台下令强制向数县百姓摊派,命令娄县、华亭、上海三县通力合作,凿石备料,重建教堂。后由本地天主教徒张姓富户捐地,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开工重建天主教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新教堂落成,比原先的教堂扩大了约10倍,取名“南张天主堂”。现为“上海南张安老院”,亦称“南张天主堂”。
大礼堂内部场景(刘秀珍/摄)
南张天主堂内的建筑均坐北面南,砖混和砖木结构,外墙面粉刷成白色,青灰小瓦屋面。教堂院落中部为大礼堂,以面南山墙作正立面,开设一大二小三个门洞,大门和窗框的上端均为圆拱形,其屋顶为纵向硬山顶。
礼堂内有两排呈纵向排列的圆形立柱,将大礼堂分隔成三廊式,以木质飞拱和牛腿支承梁架,其正中北端为祭台,礼堂的建筑面积为413平方米。礼堂正门前筑有半圆形的花岗石平台,其中心嵌有一块圆形雕花石板,平台下有五级圆弧形台阶。顺阶而下则为花岗石铺地的大半圆形广场,周边种植花木,并围以半圆形连弧柱廊。
大礼堂和广场周围的环形建筑布局甚为独特,是上海地区唯一的教堂制式的天主堂,有些类似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风格,故历史上称之为“小罗马”。在大礼堂的东、西、北三侧还建有一层和二层楼的辅助用房,在东部的二层楼房前辟有一处彩砖铺地的长方形休闲场所,其东端建有耶稣塑像亭;在西部两排辅房之间建有一个小型半形柱廊农艺园,植有农作物和花木,并建有葡萄廊架。目前,该院落内总建筑面积为2139平方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南张天主堂仍进行教会的弥撒活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所有教堂均停止教务活动,南张天主堂也不例外,教堂院落内的大礼堂正门上的尖顶装饰墙、教会标志和钟楼均被拆毁。1989年,宗教政策落实,南张天主堂部分被毁的建筑结构得到修复,但钟楼已无法恢复,部分建筑已失去昔日特有的艺术风采。1989年12月1日,南张天主堂修缮后正式复堂。
环抱式广场和大礼堂颇具特色(孙新民/摄)
南张天主堂在历史上曾是七宝天主堂本堂下的一个规模较大的分堂,堂内原存有一口铸于1892年的铜钟,重达91千克。1992年,在重修七宝天主堂(本堂)钟楼时,因南张天主堂已无钟楼,教会将闲置于堂内的铜钟调拨给七宝天主堂,并悬挂于钟楼之中,发挥其应有的功用。
在天主教上海教区,以往各堂口都有一些默默无闻辛勤为教会服务的贞女。在教堂被封闭时期,她们大多投亲靠友,过着比较艰苦的生活。在恢复教务活动的同时,教区的负责人认为有责任关怀她们,创造条件让她们改善生活、安度晚年,也能为社会减轻负担。
1988年,上海教区在金鲁贤主教提议下,决定开办一所安老院,安置曾在教区各堂口服务过的、年老体弱、生活又有困难的老贞女。1989年,教区收回位于上海县的南张天主堂后,遂将该堂附属房屋加以修缮,设立安老院。1989年10月竣工,耗资20余万元,院内有40只床位。同年12月12日,金鲁贤主教主持开院典礼。上海教区任命修女院院长沈嘉宝姆姆兼任该院院长。该堂奉“大圣若瑟”为主保,意在安老院人虔敬大圣若瑟,安度晚年,求得善终,故又称善终堂。
南张安老院开办后,部分修女和信教的工友投入服务,她们发扬爱心、服务周全、整洁安静,深得民政部门好评。院内孤老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彼此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该院的服务质量受到外界的一致好评,一些外国领事馆女领事或领事夫人等曾多次前往参观,捐款捐物,增进友谊,还有不少国内外天主教人士也对安老院捐款捐物。1992年,南张安老院又增建了拥有10套房屋的新楼房,并添置设备,由此扩大至可容纳80人的规模。
而今的南张天主堂是一处集慈善安老事业和教务活动为一体的独特的天主教活动场所,已成为闵行区境内建筑颇具特色的宗教历史景观。
日前,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八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明星学校的青年才俊来诵读《莘城旧事》。
同许多稍有历史的城镇一样,从江南水乡成长起来的莘庄当然存在着令当地人自信和骄傲的一面,且不说“人杰地灵”之类的套话,就岁月留下的故事,便可让我们阅读出这个地方的厚度,也感受到它的温度。
说闵行,自然绕不开莘庄。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十一年,莘庄便作为原上海县县治,长达32年之久,县城的地位举足轻重。1992年“撤二建一”后,莘庄依然是新闵行区机关所在地,这一晃也有28年了。60年,一个甲子,莘庄作为闵行中心城区的地位牢不可破。事实上它的发展的确是令人瞩目的,尤其是这些年来,从未停歇前进的脚步,牢牢把握着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两大落脚点,在商业商务、文化服务、总部经济、生态宜居方面找寻莘庄特色,打造莘庄样板,一改昔日县城之旧模样。
但这仅仅是莘庄的60年。如果要追溯莘庄的历史,或者说,它形成集镇的过往,从最初的江南水乡,到百年前的铁路兴运,再到上海西南门户的枢纽,那也是风雨500年了。
我们常常戏言:在闵行,总有两个字常常被人误读,一个就是闵行的“行”(háng),不是本地人,往往把它读为xíng,行走的“行”;而莘庄的“莘”也是如此,习惯性会把它读成莘莘学子的“莘”(shēn),其实作为地名,它的正确读音应该是xīn。
而莘庄的“庄”,总是让人感到有种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其实,庄的解释有很多种,一是姓,最出名的莫如庄子;二是商店之类的,比如钱庄、茶庄;三是封建社会君主、贵族等所占有的成片土地,比如庄园;还有代表现场气氛的,比如庄严等。但人们最不陌生的大概要数村庄吧。不过坦白地说,莘庄最早在形成集镇之前的确只不过是个村庄而已。哪怕在20世纪60年代它成为上海县县治所在地,被称为县城后,周边也是被一片广袤的农田包围着。当时城镇区域面积也不够大,总显得局促而逼仄,这从县城那狭窄的道路上就可以看得出。但许多江南古镇不都是这样的吗?
莘庄在挑战中成长、发展。根据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莘庄未来将升级为城市副中心,这个目标要在2035年实现。未来可期,自然是令人激动的。人们有理由相信,这里一定会成为长三角新兴的商务繁荣之区,也是宜居乐活的置业优选之地。
12月起,第八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