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南桥源”焕新,在老城区地下挖出2000个车位

来源:上观新闻2024.1.8

今年1月底,“南桥书院”地下停车场即将面向社会开放,360个车位将在一定程度上纾解周边老旧小区停车压力。今年10月,奉贤的老地标建筑“鼎丰酱园”与“古华庭”改造项目也将在全面焕新后,重新对公众开放。

近年,伴随奉贤区“南桥源”城市更新项目持续推进,沈家花园、南桥书院、鼎丰酱园、古华庭等数代奉贤人记忆里熟悉的“南桥九景”正逐个褪去历史尘埃,带着全新的功能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老城区面貌的焕新,离不开精准有序的城市更新。如何将更完善的公共服务嵌入有限的存量空间?除了破墙、通路,城市更新还要突破什么难题?城市更新如何寻求“高大上”与“接地气”之间的平衡,又该如何可持续发展?在项目启动6周年之际,记者走进了“南桥源”城市更新项目。

更新改造过后的“沈家花园”

融合:空间复合利用下更完善的公共服务

作为“南桥源”项目之一、南桥书院始建于1978年,位于如今新建中路586号的奉贤中学附属南桥中学校园内。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校址,南桥中学的老教学楼建筑陈旧、设备功能欠缺,无法满足在校师生日益提高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周边的老城区,则面临缺少运动空间、道路逼仄、停车困难等问题。

这使得百年校址的焕新,不仅要惠及师生,更要回应周边居民的所需所求。而对于整个“南桥源”城市更新项目来说,这套逻辑同样适用。“在老城区做城市更新,底层逻辑是百姓缺什么我们补什么。对南桥老城区来说,关键就是缺公共空间、商业配套、体育设施、停车设施。”项目推进方奉发集团副总经理周卫中说。

南桥书院所在的奉贤中学附属南桥中学

因而,在设计上,南桥书院项目旨在“学区+社区”相互融合,在重构存量土地资源的同时对空间复合利用,解决老城区固有城市问题。

“南桥书院”项目包含综合楼和运动场改造。综合楼在建筑上采用“搭积木”错落叠加的手法,将原址中分布散落于不同地点的图书馆、阶梯教室、剧场、食堂、实验室、美术教室和音乐教室等功能空间拼贴堆叠成一座3层近9000平方米的“空间魔方”。通过对空间集约化使用,为校园北侧运河滨水景观带贯通释放更多公共空间,能够在保证学校功能性和周边交通流线高效组织的前提下,将临河景观空间归还给公众。

南桥书院项目综合楼里的图书馆

综合楼里面的小剧场

“南桥书院”项目中更新改造后的操场,北侧释放出来的公共空间被打造成为浦南运河滨水景观步道 沈思怡/摄

而改造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运动场及停车空间的拓展。周卫中告诉记者,通过错层设计,项目将与足球场并排的室外篮球场抬高2.6米,让其下部半地下空间成为面向社会的停车场,其中包括284个地下停车位,和76个专供家长临时接送学生使用的地上停车位,另外还搭载了智慧停车系统,使用电子地图,具备空余泊位感知发布、行车定位等功能,便于使用管理。“通过对有限的空间复合利用,能在确保学校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释放区域公共服务功能作用,提升百姓生活质量。”

“南桥书院”项目,在学校运动场下方打造面向社会开放的停车场

“南桥书院”项目中,抬高的篮球场下方打造面向社会开放的停车场 沈思怡/摄

事实上,集约化的思路同样贯穿在整个“南桥源”项目的改造过程中。在周卫中看来,老城空间密集的建设现状注定无法大拆大建,通过改造,在老城现有尺度下,解决老百姓现实需求和老旧城市空间功能的矛盾,才是城市更新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以停车为例,整个“南桥源”项目涉及的0.7平方公里地块内,算上企业、单位、居民区,共需要6000多个停车位,但因老城街区停车空间有限,长久以来至少有2000辆车需自行在地块范围外寻找解决方案。“为此,我们在多个项目改造中,都尽可能地拓展设计了地下停车空间。如在古华山庄地下辟设600个停车位;鼎丰酱园地下增加300个车位;沈家花园东侧商业地块预估增加400个车位。”周卫中说。

活化:老城区的更新再生计划

南桥镇的总体规划始编于1982年,在老城扩张及现代化进程中,刻进许多当地人记忆的四古溪行(古华商城、古华山庄、古华园、古华渡)、沈家花园、南桥书院、卜罗德祠、运河水乡等“南桥九景”,有些只剩下遗迹,有些则被新增的道路高楼包裹进了隐秘的角落,失去早先承载的城市功能。

2017年,“南桥源”城市更新项目启动,聚焦南桥老城区,东起环城东路,西至南桥路,南起解放路,北至浦南运河,总占地面积约 0.7 平方公里,目的就是要在改建与修缮中赋予老建筑新功能。

更新修缮过后的沈家花园

作为曾经的“县委大院”,位于南桥镇解放路502号的沈家花园成为项目的开篇之作。经过三年多的改造,2020年1月,焕新后的沈家花园向市民开放。

沈家花园始建于20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是奉贤唯一保存完整的近代海派花园别墅建筑。

西式古典柱、宝瓶栏杆、水磨石楼梯、青砖围护、彩色玻璃窗……如今漫步在沈家花园里,游客仍能体察到中西元素结合的建筑风格。花园主楼修旧如旧,花园广场上,既保留古树名花,再现昔日私家花园风貌,也优化园内道路,打造舒适宜人的游园环境。改造后的沈家花园还被赋予读书、游艺、展览展示等公共文化功能,免费对公众开放,在形式与精神上都做到了“还院于民”。

沈家花园在改造时,保留了已利用近百年的水磨石楼梯 沈思怡/摄

数据显示,至2023年末,“南桥源”城市更新项目已累计增加公共活动空间8万平方米,保留改造建筑4万平方米,完成城市更新土地面积20万平方米。

如今,若登上南桥书院的天台眺望四周,会发现老城区的天际线已大不一样——向北,斑驳的水泥围墙被打开,墙外旧厂房化身口袋公园,伴随浦南运河滨水步道的贯通而延伸,明亮有活力;向西,重新浇筑运动场即将兼任周边居民的停车场;向南,校新建中路以南的沿街商铺及旧厂房均已拆除,一座红色的砖构建筑正拔地而起,风格上与相邻的沈家花园保持一致,未来将成为贯通的文化街区;向东,鼎丰酱园旧址改造接近尾声,老厂房即将化身时尚商业综合街区。老奉贤人印象中的“南桥九景”,已有四景正焕新蓄势归来。

在周卫中看来,老城真正的价值还在于城市文化的完整性,相比新城建设,老城的更新其实在文化传承方面承担更多。“南桥源”项目还计划打通区域内6街24弄的街区,并依照老地图给一些小弄堂冠名,如人民路历史风貌区·北街、黎明书店、孙文明广场等,留住南桥的历史文脉,留住奉贤人的“乡愁”。

突破:重构责权事权,打破机制体制壁垒

城市更新,“破”的不仅是围墙、道路,还有因历史遗留问题而产生模糊混乱的责权事权,以及推进过程中各协调部门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

比如,城市更新所在的地块往往会因历史悠久、多次易主而累积下错综复杂的土地权属。

周卫中坦言,作为五十年代的县政府大院,沈家花园地块的土地权属混乱复杂,牵涉到十七八个独立产权部门;而南桥书院所在的校址本没有产证,长久以来,区教育部门与其他单位针对该地块的土地权属僵持不下;有些待改地块甚至还涉及抵押、债权债务等问题。

改造过后的“沈家花园”

这不仅会成为改造项目推进的“第一道坎”,也会给更新后的土地利用埋下隐患。周卫中曾考察过某文创园区,运营主体本想在其中打造民宿,但因该地块在更新过程中未彻底完成资产权属的梳理交接,产权问题致使无法办出经营许可证。

“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协调了涉及产权的企业与区规资、房管、建交委等部门,通过多年大量工作厘清土地产权,现在沈家花园十七八张产证已变成一张,南桥书院的产证近期也顺利办下,古华庭和鼎丰酱园也彻底完成了资产权属的变更。只有产权明晰,后期投入使用时才不受局限。”

另一方面,在城市更新这个大背景框架下,很多原本在体制机制上“难以跨越”的问题也有了创新的探索。周卫中说,前期协调时,多部门曾为能否在“南桥书院”的操场下方建设社会性停车库而争论不休。

“南桥书院的土地归属区教育局,于教育局而言,这块土地照理不能做社会性工程;站在发改委立场上,停车场的运营维护使用的是教育基金,不适合向社会开放;在规划方案上,教育跟社会功能的结合更是难以突破。”好在城市更新是个汇聚多方资源,各部门联动的整体性项目,通过多次协调,方案最终得以落地。如今,该项目已入选上海市市级示范性智慧公共停车场(库)。

盘活:业态与运营让城市更新可持续

不过,在周卫中看来,相比“造什么”、“如何推进”等前期工程性难题,“造好后,空间如何盘活利用”,更考验着城市更新的成效如何长久可持续。

这两天,周卫中常亲自带着团队四处招商,为四季度正式营业的鼎丰酱园与古华庭引进契合优质的商业资源。

据他介绍,这两个商业体在定位上将形成差异化。改造后的鼎丰酱园传承非遗及发酵技术主题,保留了黄酒仓库、腐乳车间、及新腐乳车间等空间特征,目前已引入陆鼎集团整体运营,未来将打造成集非遗老字号餐饮、文化展览、体验工坊于一体的文化商业街区。古华庭项目则将延续其80年代南桥镇最繁华的商业综合体的定位,配置轻奢型商业业态,打造公园式商业漫步街区。

鼎丰酱园效果图

古华庭效果图

“契合的业态、稳定的运营、正向的收益,达到这三点,城市更新的前期投入才不算失衡。”但在某种程度上,商业与运营反而是郊区城市更新项目的弱势短板。周卫中坦言,相比张园、瑞康里等黄金地段的项目,甫一招标就会有企业抢着接手运营,郊区项目反会无人问津;同时,郊区的交通可达性、商业配套、客流量及消费能力也注定了其无法复制城区项目的发展路径。

周卫中觉得,老城区的更新改造,关键要想办法让过去的公众时代记忆呈现鲜活的面孔,某种程度上,也是要“更接地气”。他告诉记者,相比引进咖啡馆、西餐厅,打造潮流前沿的商业模式,更新后的鼎丰酱园或许会倾向引入茶馆、评弹说书等业态。“周边居民的老龄化程度高,喝茶听戏是他们那辈人的共同记忆,也是如今城市生活中稀缺的服务。”

毕竟,对不具备天然优势老城区来说,先满足“附近”的需求,进而再补充业态,辐射到更广泛的人群,反而会促进空间利用的最大化。

正在建设中的古华庭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