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中的大自鸣钟商圈如今有了鸿寿坊,带来久违热闹

来源:上观新闻2024.1.10

每天吃过早饭,住在西康路的张蔷华阿姨都会一如既往地下楼,拐个弯,来到鸿寿坊生鲜菜场,买点新鲜的鱼肉和水灵的蔬菜,再顺便逛逛,总能发现一点小惊喜:新年的气氛浓烈了些、多了一株开得正盛的花、又开出一家“老灵”的餐饮店……

金宇澄的《繁花》从沪生经过小菜场作为开篇,正靠近大自鸣钟一带,这里曾经商肆繁荣、人声鼎沸,是沪西重要商业中心。作为长寿地区的老居民,张阿姨常回忆起长寿路最繁华的情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带除了最大的第四百货商店外,还有同大昌文化用品商店、恒大绸布店、悦来芳食品店、聚兴园酒菜馆、四如春面馆、西康菜场……

眼下,开业刚过百天的鸿寿坊,给长寿路大自鸣钟商圈带来了久违的热闹。通过两栋精品甲级办公楼和1.5万平方米的里弄商业结合,沿袭了长寿路商圈原有特色,更在海派里弄建筑与人本尺度中引入全新商业市集概念,构筑都市中独有的“精致烟火气”。这种保留弄堂老底子,“小而美”的商业商务活力再造模式,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独特样本。

在城市街景中感受熟悉的历史

始筑于1900年的长寿路,见证了上海开埠工业文明历程。之所以长寿路西康路一带被称为大自鸣钟一带,因为这里曾有一座修建于1926年、高14米的钟塔,直至1958年拆除。

鸿寿坊主要里弄分布及周边历史道路(1947年行号图)

1933年,商人潘守仁在西康路建造鸿寿坊,这是一个典型的二层砖木结构石库门里弄住宅,按鱼骨状肌理分为主弄和次弄。街坊外围,设有各类商店满足市民日常所需,弄内也有许多小型作坊与商铺。然而此后,日益老化的石库门里弄由于没有卫生设施等,逐渐破落。

2016年,鸿寿坊启动旧城区改建。如今,昔日的石库门建筑重现,鸿寿坊以融合现代商业与历史风貌的方式焕新,将社区商业氛围重新带入市民日常。“城市更新应该像手术刀一样精雕细琢。找到创新的方式与留存下来的在地文化、在地风貌、在地环境共存。”瑞安新天地行政总裁张斌说。

鸿寿坊改造前后对比

1933年鸿寿坊始建成时的鱼骨状肌理石库门里弄结构被保留下来,红色屋顶延续了旧改之前的屋顶颜色和样式,门头的花纹保留了ArtDeco建筑经典的装饰元素,从老房子回收的红色陶土砖构成了鸿寿坊食集的主要面貌……

一进入鸿寿坊,靠墙的红色陶土砖上,嵌入了一行行灰色镂空的文字,诉说着它的历史:从“西郊水乡”“中国近现代工业起源地”到“亲民烟火气与商业第一街”再到“沪西商住第一街”……

红色陶土砖上的文字写着历史

艺术装置《上海点心》

主入口的艺术装置名叫《上海点心》,用1200个双子织带圆环两股纠缠在一起,悬浮在半空。将上海人熟悉的“油条”作为介质,以当代视觉风格呈现。另一通道里的路灯,则以蒸笼为灵感,处处是生活里的“活色生香”。

这些细节元素融入整体建筑设计中,原住民回来时觉得熟悉,又有新鲜感。如今,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前来参观的原住民。“他们能在这里找到集体记忆。有位阿姨站在一个店铺窗台前,兴奋地叫,‘我家原来就在这位置呀,没想到现在这么时髦啦!”长鸿居民区副书记刘阳说。

随处可见来打卡的居民

在瑞安房地产鸿寿坊项目总经理王莹看来,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舒适的街区尺度并没有变化,因此鸿寿坊以开放的方式延续了西康路、新会路的小街区尺度。但生活方式改变了,商业业态就要多元、迭代。人们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进入鸿寿坊,只是单纯逛逛,却让一家四代人都找到自己的喜好。有个餐厅的外摆位在天井下面,很受欢迎,因为人们在当下的时尚中忆起了当年在弄堂里吃西瓜、乘凉的辰光。

从烟火日常中领略上海在地文化

集市带动经济活动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中曾无数次成为村、镇乃至城市发展的源头之一。要探寻上海的在地文化,自然也要深入菜场的烟火日常。

从业态上看,“吃”几乎占据了鸿寿坊商业业态的90%。这也是其历史的延续和迭代——1933年开始,这里有了卖米的吆喝,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可用粮票换副食品,而今鸿寿坊的沿街区域,定位为“日咖夜酒”形态,引入精品咖啡馆、小酒馆、精致餐饮等符合年轻人喜好的业态,为追求潮流生活的群体提供丰富体验。

鸿寿坊的沿街店面

中间区域,近5000平方米的鸿寿坊食集,12米挑高屋顶,可开启的天窗,提供了一个明亮、宽敞的二层结构空间,是源自19世纪就有的菜场建筑智慧,头顶巨型吊扇,也充满怀旧感。“上海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好天气。以前的菜场靠大天窗和电风扇进行空气流通,这样蔬菜的保鲜程度更好,还能把阳光和风都送进来。”王莹说。

鸿寿坊食集

1882年,上海就开起西餐馆,弄堂里常有小山东、小宁波、小绍兴的称呼。逐渐地,南北货、东西风,山珍海味和田头绿叶处处可见。就像精品咖啡店旁边容得下葱油饼摊头一样,雅俗兼容是属于上海市民真实生活的派头。

宁波酱菜很受欢迎

这样的饮食特性,被呈现在食集的各类小店里。美式街头汉堡店和意大利牛肚包当中是胶东海鲜水饺,潮汕本地卤味店邻居是本地糖炒栗子铺,转个身还能买上现炒葵瓜子,炒货铺前头就是养生茶饮店。

尽管螺蛳壳里做道场,但每个餐饮铺都有自己的独特故事。在法国学习餐饮的娜娜和在瑞士学习餐饮的小栗,回国后想在上海开一家西餐店。鸿寿坊“精致烟火气”的理念与她们不谋而合,于是有了西餐店佰乐集。

佰乐集

她们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车站一个菜场的百年小店,尝过当地有名的小吃——牛肚包,老太太推着小车贩卖的那种。现在这种改良版的佛罗伦萨牛肚包成了小店的招牌、也是上海唯一:由风干小番茄、慢炖牛皱胃、清爽青酱、红椒洋葱酱和香煎黄油面包组成,为了符合中国人的口味,特意将面包软化,颇受欢迎。

胶东海鲜水饺

店主的妈妈每天负责包饺子

佰乐集旁边就是胶东海鲜水饺,店主史晓晨是山东威海人,来上海十几年了,就住在附近。妈妈特别会做饺子,想让更多人尝尝家乡的味道。于是妈妈包饺子、自己管店,每天将食材从家乡空运过来,海胆水饺、鲅鱼水饺、海肠水饺……成了独到特色。

在荟森生鲜的创始人徐小森看来:“每日平价菜、送菜上门和代洗切配是基本服务,要把客人当家人一样服务,做生意要随时保持灵活性,像缸里的虾一样,活络有劲道。”每年9月的开海季,宁波的渔船还未靠岸,徐小森就发微信给老客人现场直播,各类生鲜在船上就被预订掉。

正是一个个别具风格的商户,让精致烟火气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而背后的商业逻辑是,此前鸿寿坊统一做好设计,商户拎包入住的同时也避免了审美不统一,商户形成错位,让餐饮供应跨越24小时,且价格不高,顾客每个时段都有美食选择。

重建我们身边的“最初500米”

如果不注意不会发现,在鸿寿坊的角角落落,种着四十余种农作物,它们也是餐馆的食材。这是四叶草堂团队的作品。

春天,有彩虹色甜菜、粉嫩山桃草、嫩绿油菜;夏天,蓝莓、小番茄长得茂盛;秋天,柠檬金桔与佛手满目热烈;冬天,则有萝卜、土豆等。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刘悦来心中,这是田园会客厅,孩子们的自然科普课堂。用属于上海市民生活空间中的集体微记忆,构筑最朴实的日常图景,让植物、食物与社区连接。

隐藏在各处的绿植

刘悦来很欣赏人类学家项飚的观点:今天城市生活的功能性过剩,生态性不足。依赖互联网、凡事讲效率,却忽略了身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有机连接。

如果能重建我们身边的“最初500米”,是否可以从自己出发,亲近一草一木,开始和身边的人说话,弄清这些人、事、物怎样聚合的?人们由反思开始,从单纯的消费者转化为有链接力的生产者,从而建构在地合作共同体。这不仅仅是空间景观的改变,更是深度探索社会创新的实验。

食集里来来往往的人群

在鸿寿坊,“理想的附近”概念被反复提及。

王莹难忘,开业前夕,大自鸣钟商圈楼宇党委主动靠前服务,帮助鸿寿坊缩短流程、及时打通燃气管,成为重塑烟火气的关键。鸿寿坊也将拿出核心商业空间,建设党群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

鸿寿坊外观

佰乐集主理人娜娜,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开放式的店面设计,让店员和顾客像朋友般交流,原本不在“目标客户”范畴内的老年人群其实很热心,还会给出很好的建议。因为边上就是生鲜超市,直接解决了小店的买菜问题。店铺之间挨得近,店主们聊聊天、借个菜也成了常态。

食集里的蔬菜

各种腊味、小吃

目前,鸿寿坊已吸引了来自科技、贸易、传媒等不同行业的头部企业。众引传播相关负责人潘国盛告诉记者,众引传播从事线上数字化营销,已租下了鸿寿坊商务楼中的两个楼面,因为这一带本身就是广告传媒、商务商贸行业的集聚地,也因为员工比较年轻,从事创意工作,闲暇之余去鸿寿坊逛一逛、坐一坐或许能带来灵感。

长寿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远华表示:鸿寿坊留存沪西城市记忆,打造了有温度的城市空间样本。开业以来,其明显带动了周边商业商务楼宇的发展。眼下,189购物中心、亚新生活广场等都在相继更新。我们将通过搭建平台,借此重塑长寿路商办格局,再现属于长寿路商圈的繁华商业故事。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