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百年小马路更新,街区小景讲述“三重历史”

来源:上观新闻2024.3.7

坐在欧邑小站·虹仪空间里,68岁的乐圆珍从包里掏出一叠证件:上海无线电七厂的工作证、家属劳保证、班组管理培训合格证、先进生产者的奖状……

这些沉甸甸的历史,承载着她对于欧阳路的记忆:1973年进入上海无线电七厂,1997年工厂关门离开,那是她24年的青春。1998年的一天,工厂爆破,退出历史舞台。当时她就住在欧阳路上工厂宿舍楼里,不敢也不愿看。

乐圆珍(右)拿出曾经在上海无线电七厂工作的各类证件。

这些鲜活的记忆如今又回来了。欧邑小站·虹仪空间里的每一处装饰都是对过去的致敬:地面的灯带、桌面的灯泡装置、AI编程的灯墙均是以二极管和元器件等工业元素为原型的。乐圆珍看到了无线电二极管:“那是经过我的手,生产出来的呀!”

日前,融入工业文化元素的欧阳文化活动街提升工程第二期已经完工。延续一期工程,通过对历史与故事的挖掘,结合空间承载与实物展示,重现属于欧阳路的回忆,让这条100多年历史的小马路焕发活力,更让居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欧阳路的“三重历史”

作为欧阳文化活动街提升工程设计方,90后设计师李云白、张恺伦团队就像好奇的孩子,通过不断地调研、访谈,一头扎进满满的故事堆。

他们发现,虹口区欧阳路全长不到2公里,红色历史、工业文明和人文生活却犹如三条穿越时空的旋律,共同演奏一首不断向前进的城市乐章。

欧阳路的红色历史,与左翼文化运动息息相关。从鲁迅先生到刘良模先生,红色文化曾经在这块土地上风起云涌。

当年欧阳路上的光华大学旧址成了上海财经学院校址,又成为上海无线电七厂厂房。这里曾有过万丰玻璃厂、上海电子管厂、上海无线电七厂以及若干个街道工厂,是上海高新工业所在。

上海无线电七厂老照片

欧阳路的生活历史,是艰苦奋斗而温馨的历史。当年是以工厂和配套⼩区为主,夹杂农地的区域,之后经历了从工业化区域到现代居民区的转型。时至今日,依旧居住着大量从这些学校、企业退休的员工及后人。

设计师找到了仍住在这里的老工程师周少川。低调的他是经济学家周伯棣之子。后来得知,周伯棣的好友张有年也住在欧阳路上,其子张家禾正是虹口记忆传讲工作室首席传讲人。

欧阳文化街二期项目的起点,是上海财经大学原校址。两位爱国青年的生命轨迹在这里交织:周伯棣是上海财经大学创始人之一,张有年成为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共同谱写“经世济民”的传奇。

设计师拆解了“经济”一词,打造成“经世济民”欧阳博物集,展示了周伯棣与罗亦农等早期共产党人合影、周伯棣编撰的《中国财政史》一书、张有年的藏书,以及张家禾在党校期间的工作笔记,并通过电子屏滚动播放张家禾“行走党课”视频、党校最新研究成果。

不远处,欧邑小站·虹仪空间就在虹仪小区门口,“仪”字就是仪表的意思。李云白介绍,从前这里是仪表局的家属楼以及下属的核心工厂——上海无线电七厂所在,其生产的电子元器件曾是海鸥牌无线电收音机、金星电视机的主要零部件。上海无线电七厂下属的电子管二厂和电子管六厂分别生产日光灯和电视机用的显像管。

欧邑小站·虹仪空间里,左侧有整整一面墙的无线电收音机,都是从各个地方的二手市场淘来的旧物,以及居民捐赠的工业零部件,默默地诉说着这段辉煌的工业历史。

张恺伦告诉记者,设计团队确认了三类代表性材质,以耐候钢表现红色历史的激情与艰辛奋斗;以铜板、铝板、玻璃砖表现工业历史的力量与现代感;以红砖、青砖、混凝土生活历史的温暖与沧桑感;通过统一的设计语言,延续街道的历史文化与外观风貌。

居民的生活需求成为“原点”

67岁的李振惠,2003年搬到了欧阳路上的上字裕群小区。

她还记得以前小区里的脏乱差,就在小区入口,一个无人认领、杂草与灌木丛生的角落,是堆积垃圾和污垢的卫生死角。

就在这次更新中,居民们眼见着这里焕然一新。

夜晚,流动的灯光与不锈钢金属框架,加上原生的棕榈树和草坪,构筑了跳脱出市井气息的浪漫氛围。居民可以在此散步,感受自然气息,也可以观看露天电影、开展读书会、音乐会等社区活动。

在居民座谈会上,设计师们给居民们讲了个故事——

百年前,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成员欧阳星南说:“修条路吧,这样从市区到体育场去玩儿就不用绕个大圈子了。”他修的这条路,便是欧阳路。

在捐资筑路后,欧阳星南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在此处买地造房,砌砖围墙,种植花木,用一砖一瓦、一花一木将这片曾经的滩涂荒地变为了生机盎然的城市绿洲。

“百年后,我们也可以变废为宝,开辟新时代的欧阳花园。”李云白说。

在居民们的支持下,方案数易其稿。年轻的设计师们以“欧阳爷爷的花园”为设计理念,将小区入口曾经无人认领、杂草与灌木丛生的废弃角落改造为新的便民文化场所“上字裕群”。

“开始我们不理解,为啥这块草坪和一般不一样,现在理解了它的人文内涵,觉得实用也有意义。”李振惠说。“上字裕群”不仅是一个空间的重生,更是欧阳星南那份拓荒精神的延续,是从荒芜到繁华的历史变迁的见证,连接起一个社区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如果说“上字裕群”绿地、欧邑小站·虹仪空间满足了居民的休闲需求,“欧阳光晕”的工业主题墙绘,则在夜晚以独特的方式点亮了街区。

据1933年《工商半月刊》记载:我国电灯泡工业集中于上海,其余各省通商专埠商无电灯泡厂发现,上海一埠共有大小电灯泡厂11家,从业人员1200余人。

其中,华德灯泡厂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佼佼者。这家曾坐落于欧阳路196号的厂房,是由李庆祥、甘镜秋等人于1929年合股创立的。1960年,华德工厂更名为上海电子管厂,从传统工业向现代电子工业转型。1965年,该厂区成为上海无线电厂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师以华德灯泡厂为灵感,和欧阳本土艺术家、灯光设计师黄赛峰共同创作了一片穿透历史迷雾的“欧阳光晕”工业主题墙绘,从居民提供的老报纸、杂志中,找到原厂址照片等,把那曾经美丽的上海无线电七厂大院、工人们下班骑上自行车挤出厂门的记忆,以光晕图像的方式展示出来。

张恺伦介绍,这是基于居民提出要增加“夜景”的需求而建。由于灯带要穿过居民楼一楼,和居民沟通后,通过金属管包裹的方式,将裸露在外的水管用工业风装饰起来,并将明沟做了地面水槽处理。

让居民重新审视生活

在设计师们看来,成功的旧城区改造,是从居民的精神世界开始的。

经过多次交流,周少川和张恺伦已成“忘年交”。让张恺伦印象最深的,是周少川的谦逊和严谨。

最近,设计团队要拍一个欧阳文化活动街提升工程二期的视频,想请周少川在视频中出镜。约见之前,周少川特意给张恺伦发来微信: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党史专家们对我父亲的“定论”是,“从革命者到经济学家的周伯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极其认真掌握好分寸,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希望千万不要拔高,实事求是唯一的准则。

在周少川的要求下,“经世济民”欧阳博物集中原先周伯棣的《中国财政思想史稿》,换成了他最后一本专业巨著《中国财政史》。“这本书在父亲逝世前三个月才得以出版。我可以在现场讲述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欧邑小站·虹仪空间主理人罗允儿介绍,这里与一期工程推出的欧邑小站咖啡馆也有所区别,将提供日茶夜酒以及各类佐酒小食。因为面积是欧邑小站的3倍,将会开展更多的社区活动、亲子活动等。

罗允儿在介绍欧邑小站·虹仪空间展示的工业零部件

开业前,欧邑小站·虹仪空间组织居民交流,很多居民看到这里的各式工业零部件特别感触,还纷纷拿来了家里的老式磁带。经过一番头脑风暴,首场活动便是一场K歌大赛。

参与者有欧阳路社区居民、复旦大学吉他社成员,还有互联网企业的白领。有的妈妈带着小朋友散步就走进来了,一位72岁的爷爷主动请缨参加合唱。一时间,不少八九十年代的老歌再度响起,与馆里的工业朋克风相互映衬,特别是那句“突破封锁、自主研发”的字样,让一些曾经在上海无线电七厂工作的居民触景生情,小朋友们则饶有兴趣地一会儿瞧瞧无线电收音机,一会儿摸摸老式磁带,央求爸爸妈妈讲讲历史。

李云白认为,要让人们从生活的琐碎中走出来,重新审视生活,就为他们寻找三样东西——自身认同、前进方向和集体共识。由此,社区改造包含了四个层次:功能、审美、文化和归属。

欧阳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冯晓定告诉记者,欧阳文化活动街提升工程共分为三期,目前第三期也已经启动,均立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文化提质增效,进一步展现软实力,提升街区整体形象和内涵式发展,也让居民在拥有便捷的“15分钟生活圈”的同时,找到社区认同与归属感。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