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小弄堂孕育大新意

来源:上海住房城乡建设管理2024.3.11

编者按

电视剧《繁花》的热播,让更多人见证了独属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记忆。如今,剧集中提到的圣尼古拉斯东正教堂已变为思南书局·诗歌店、大自鸣钟也已变为189弄购物中心,立于改革开放潮头的上海已进入城市更新的后“繁花”时代。大开大合的更新项目仍在进行,但城市的有机新生更多体现在用绣花功夫在小弄堂中酝酿令人惊喜的创意。

上海既有充满烟火气的黄河路、容纳四海的南京路,也有遍布各处、承载着很多市民儿时记忆的蜿蜒弄堂和街区小巷。可以这么说,上海市民的生活气味不只萦绕随风潮而来的咖啡香气,也烙印在市井弄堂的排骨年糕之上。

保留底色、各有特色,留住“温度”、兼顾“亮度”,在推陈出新的同时守护居民对故土人文的悠长眷恋,弄堂、小巷微更新,看似是微末小事,其实是关系百姓生活幸福的民生大计。弄堂里“排骨年糕”的好滋味,彰显的是上海作为国际设计之都的智慧、包容和温暖。

繁花“开尽”处

— 弄堂小巷“再生”时 —

紧邻著名衡复风貌区慎成里的永嘉路309弄,在原有老建筑因消防隐患被拆除后,出现一片面积不小的空地。要在此处设计一个尺度宜人的多功能公共空间消息一出,让周边不少居民兴奋不已。然而,在寸土寸金的历史风貌区重构一方能满足各方需求的舒朗天地着实不易。为此,设计师庄慎花了许多“小心思”。

永嘉路309弄口袋广场的敞廊局部

实际上,在前期调研中,周边居民对公共空间营造可能出现墙体破坏、今后广场舞扰民等表示过担忧。庄慎在了解居民种种顾虑后,决定利用空地东南西三面被住宅围合的特点,将整片地坪抬高半米,把这里打造成由敞廊围合的小广场。敞廊的廊下高度被刻意压低,与周边建筑在高度上形成合适的比例,不仅让居民有遮雨避光的休息场所,围合本身也营造出社区院子一般的私密感。由于地坪做了抬高,小广场外侧又设计了半人高的花坛,居民在打开左侧移门后,才能够从坡道步入,物理空间的柔性过渡,使整个广场不像大型绿地具有完全的开放性,又兼顾了公共空间的功能属性,获得周边居民的认可。在给小广场取名时,居民对设计的满意度可见一斑,大家综合“永嘉路”“毗邻张澜故居”“敞廊围合形似庭院”等元素,取了一个上口又诗意的名字——“嘉澜庭”。

永嘉路309弄的口袋广场

不只是衡复风貌区旧里,经历了70年沧桑的“二万户”工人新村长白228街坊在微更新后,一样成为了小而精的全年龄段人群“会客厅”。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杨浦区社区规划师李彦伯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发现,228街坊在1952年的规划中,就被设定为社区的商业中心,“当时,这里有合作社、社区饭厅、澡堂”。根据李彦伯考证,这里建筑底层加高的目的就是用作商业建筑。

长白228街坊的入口

毫无疑问,保留历史记忆,最好的方式就是再度激活这片街坊的配套服务功能。在多方利益协调下,负责设计的安墨吉薛鸣华、王林团队持续优化街坊风貌,同济大学的社区规划师团队不断精细化调整规划方案细节,秉持着“修旧如旧、整旧出新”的原则,最大程度保留了228街坊素墙红瓦的建筑外观、正红色的窗棱、鲜明复古的撞色,以及简约明快的建筑线条,还原工人新村曾经的风貌。

长白228街坊的休闲活动区

而邻里共享的建筑理念也在“恢复记忆”、保留烟火气的更新方式中释放出能量。社区食堂、生鲜蔬菜集市、小酒馆被引入到街坊中,古朴老房子和商业配套服务功能的“无缝对接”,既让慕名而来打卡的游客收获惊喜,也让浓浓的邻里情和满满的烟火气重归老街坊。

长白228街坊的艺术标牌

绣花功夫升级

— “毛细血管”造新景 —

与黄河路类似,上海许多弄堂都有专属的记忆和故事,在更新过程中都面临这样一道“考题”——既要保护历史风貌,传承记忆,又要满足当下人们的品质生活所需,“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毛细血管”造新景,千巷千面,管理者和设计师们拿出了升级版的绣花功夫。

即将迎来百岁生日的武夷路,虽然是一条幽静的小马路,但这里的飞乐厂旧址更新项目备受瞩目。因为电视剧《繁花》中提到的新中国公开发行的第一支股票,正是在这里诞生的。但飞乐厂旧址的改造难度不是一般地高,地块地形特殊,周边被老洋房、医院、老居民公房、企业办公楼和新建高层住宅包围,要兼顾原有风貌,管理方和设计团队要在梳理周边复杂的邻里关系方面花费大量精力。

飞乐厂旧址,武夷路新地标“WYSH翡悦里”

在多方通力协作下,建筑师柳亦春团队在规划设计时,为了协调北侧武夷路整体风貌,避免对居民日照的影响,刻意对新建筑北侧做层层退台处理,释放出更多公共空间,以此减少活动举办时的声响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不仅如此,为了减少对昭化路一侧居民区的压迫感,项目主动向后退让了5米多,在建筑外立面采用了带给人“轻灵”体验的玻璃和钢结构,就连玻璃幕墙选材也经过反复推敲、比对,最终选用了反射率仅7%的材料,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光污染。

“退让”的魄力和友善的设计智慧,让飞乐厂旧址蜕变成如今可漫步、可观景、可休憩的武夷路时尚新地标。而精益求精的群策群力,则让新泾镇绿八居民区中诞生了一座生境博物馆。

索桥旱溪池塘,杉树灌木花草,外加一条有着“上海最美河道”之称的南渔浦如翡翠项链纵贯而过……谁能想到,长在社区“深闺”的绿八乐颐生境花园,原先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荒废角落”。然而,居民们并没有满足于将角落打造成家门口的“绿野仙踪”,而是作为志愿者牵手设计团队、小区物业继续发力,贡献接地气的创意点子。

新泾镇绿八居民区中的生境花园一景

按照花园建造之初的设计,弄堂里的一棵水杉王将为生境山房建设而迁地移栽。此时,有市政建设专业背景的居民提出建议,将大树与生境山房在设计上融为一体,尽可能保护社区原有风貌。这一建议很快在多方的推动中得以采纳实施,设计师修改方案后,不仅没有移栽大树,还为其做了钢结构保护和钢板镂空美化设计,现如今这棵水杉王与生境山房相映成趣,成为“绿野仙踪”的标志性景观。

“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当阿姨、爷叔们用沪语说着生态金句,自豪地向人们讲述:“这里将会有全市首座以‘生境’为主题、建设在居民小区的博物馆”,有识之士们一直在苦寻答案的难题——“城市更新的原点、基因和密码在哪?”或许已经迎刃而解了。

绿八居民区生境花园中草木茂盛,生机盎然

来自城市“毛细血管”中的美好与热爱,成为人们寻找城市生活“小确幸”的落脚点。花开花落会有时,而海纳百川的包容、引领潮流的魄力和加倍精细的绣花功夫,成为上海在城市更新与探索的路上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强力支撑。

小弄堂里孕育大新意,上海,何以繁花,处处繁花。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