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12个现代设施农业片区,上海新一轮都市农业构想逐渐清晰
来源:上观新闻2024.4.7
日前,在2024上海农业农村投资促进大会上,相关部门宣介了上海市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计划。上海将打造宝山月罗片区、奉贤庄行片区、浦东万祥片区、金山廊下片区等12个现代设施农业规划片区,每个片区达到1000—5000亩的规模。
以此为重心,上海新一轮都市农业发展构想正逐渐明晰。
相较于全国其他省市,上海是典型的“小农业”。但是,“小农业”里却蕴藏着“大世界”。2023年,建设农业强国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它更加强调的是在全球农业发展方向的竞争力和引领力。这绝非简单的产量比拼,而是要在生产效率、科技创新等领域“论英雄”。
汇聚了人才、科技等发展要素的上海,自然肩负起这样的使命。“我们要向高端农业要空间,向精品农业要效益,向品牌农业要市场,供给侧发力,需求侧做文章,推动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市农业农村委党组书记、主任冯志勇说。
向高端农业要空间
将传统的扁平式厂房堆叠起来,向上发展,“工业上楼”是上海这两年来的热门词。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在产业领域存在感相对较弱的农业,更早地开始“向天要空间”。
在金山区廊下镇,坐落着上海第一座楼房养猪场——松林万春生态农场。在这里,生猪们过上了前所未有的“高科技”生活——坐着电梯进入猪舍,夏天吹空调,冬天睡地暖,更有机器人“保姆”24小时打扫卫生。养殖空间垂直“生长”,节约了八成用地面积,智能化模式应用下,仅需40个人就能兜住4万只猪的饲养需求。
松林养猪场。
不仅如此,它的高端之处还在于——生态循环种养的有机结合。养猪产生的沼液经过专业处理,通过铺设的管道运送至农田,将液肥还田利用。周边叮咚买菜上海廊下农场的500亩土地,就是以此作为肥料,生长成熟后在平台上线销售。
在环境相对可控的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业内称之为“设施农业”。通过智能温室、植物工厂等现代化生产模式,实现 “四高”——高科技、高投入、高产业、高效益。
集装箱植物工厂。
在寸土寸金的国际大都市,设施农业的价值愈加显现。单从粮食的维度看, 2023年上海平均每亩耕地收获的粮食高达1068斤,超过黑龙江、河南、山东等地,居于全国第一。不过,如果扩大到整个农业,上海的土地产出率就不敌杭州,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是上海宣介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计划,将此作为发展重点的原因。
土地已经圈好,点石成金的下一步,就是扩大投资,特别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从过往数据来看,上海农业农村领域社会资本投入呈良好态势,2023年全年农业农村完成投资首次突破200亿元。
在2024上海农业农村投资促进大会上,相关部门也表明决心:要瞄准行业龙头、独角兽、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等企业主体,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点对点精准招商。
向精品农业要效益
上海农产品供应能力几何?有一组数据可以大致描绘:综合自给率达到24.6%,其中生猪自给率为1/12,粮食为1/6,牛奶为1/3。
一边是有限的产能,一边是自由竞争的大市场、大流通环境,在消费的金字塔结构里,上海农业需要选择的道路很清晰——依靠突出的特色,冲上头部、占据顶端。
相较于外地的远距离运输,本地的优势在于,与市场、消费者的距离足够近,具备第一时间上餐桌的潜能,把“鲜”做到极致。
不少企业选择在产业链条上做“加法”,从而实现送达时间的“减法”。 清美从豆腐起家,逐步扩展到拥有5000亩农业基地、300多辆物流运输车、3000多个品类、600余家线下门店的农业巨头。
或者换种方式做文章。面对国内常规菌菇市场饱和的状况,彭世菇业通过工厂化生产,智能调控温湿度,打破了高温天对菌菇生长的限制。活体菌菇产品逐步覆盖至1600多家中高端餐饮连锁客户,并引得同行的效仿。
工厂化生产智能调控温湿度,打破高温天对菌菇生长的限制。
一个“鲜”字,不仅是生产端的追求,更是整个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这些实现“鲜”字的企业或生产主体,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重塑,使全流程变得可感、可视、可控。而在全市层面,上海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已经全面铺开,通过大数据的交互与共享,为农业农村绘制了详尽的“一张图”,将数字资源汇聚成“一个库”,编制出生产经营“一张网”, 延伸出赋能精品农业的应用场景。
以试点农产品溯源码为例,上海9000多家农业规模经营者的手机里都安装了“神农口袋”App,各类农事数据被实时上传到云平台。这些数据为农产品赋予了独特的“身份证”——溯源码。消费者只需扫描食品标签上的二维码,便能了解产品的全生产流程,从而增强对产品的信任感。
作为国际消费市场的上海,不能仅满足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更应作为消费的引领者,推动产业的升级迭代。在绿色低碳的趋势下,上海地产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率领跑全国,生态以及有机农业的探索与实践正在蓬勃开展。市农业农村委设定了“27-20”目标,通过4年努力将地产农产品综合自给率达到27%,现代设施农业率先实现“零碳排放零污染”。
向品牌农业要市场
前段时间,市农业农村委组织了一场设施农业专题讨论会,特地安排几大平台公司参加,现场探讨的内容甚至细化到:一棵菜的生产重量是80g还是100g。
“在日本、美国等农业现代化发展较早的国家,农产品普遍采用分级制度,按个销售。比如超市里的橙子,大小几乎一致,放在盒子里无需称重。这种精准管理得益于对源头标准的严格把控,因此这些国家也无需设置公平秤。”有专家分享。
实际上,成品的比例越高,经济效益也相应提升,这正是品牌价值的体现。如果说高端农业是从供给侧发力,那么品牌农业就是从需求侧角度出发,形成强有力的消费认知。
就拿崇明正大蛋鸡项目来说,正是因为标准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产品的经济效益相应提升,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价值。也正是因为如此,品牌才有底气,将每个鸡蛋价格卖高一毛钱,反哺相对高昂的数字化建设成本。
当然,相较于工业领域“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农产品受气候、存储配送等诸多因素影响,标准化仍然“道阻且长”。另外,正如工业品强调材质一样,农产品的品种标注,长久以来属于品牌链条中的弱势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
上海本土孕育的四大名猪,相较于市场上普遍的三元猪,口感更为细腻丰富。不足之处在于,生长周期长,需要设定相对较高的售价,才能打平饲养成本。这就要基于,消费者认可四大名猪的品种价值,才能形成真正的品牌效应。
同时,在当前的农业领域,品牌的最后环节——服务相对薄弱。当消费者购买工业产品,通常附带有详尽的使用说明,但农产品在这方面传达的信息却相对匮乏。水稻收割时间的早晚,很大程度上影响口感。不同含水率的稻米,碾出来的品质也不相同,碾出来的新米外观食味口感差异也较大,这些都是可以向消费者传递的信息。
“售后服务也是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完整的品牌,必须包含这一环节。农户往往只关注生产本身,缺乏相应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平台服务形成品牌,这是我们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冯志勇介绍,顺着产业链条延伸,上海将围绕高端农业、精品农业与品牌农业三个方面,从供给侧优化生产,需求侧精准对接市场,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更多资讯
-
嘉定入城口景观提升改造接近尾声,打造江南韵味新形象2024.4.30
记者日前从区绿化市容局获悉,自去年开始施工的S5嘉定入城口景观提升改造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已呈现出生态绿色、缤纷靓丽的城市景观面貌,一起来看↓ 4月29日上午,记者在嘉戬公路博乐南路东北角绿地看到,由2… 查看详情 >
-
228街坊焕新蝶变一周年,上海工人新村文化节开启→2024.4.30
228街坊喜迎蝶变一周年,有着怎样的新面貌?这片“二万户”工人新村不仅摇身一变,成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潮流地,还建成了沪上首个全方位立体呈现全市工人新村建设发展历程的综合性文化展馆——上海工人新… 查看详情 >
-
产业互促:园区与企业聚力共赢2024.4.30
编者按: 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确定上海市松江区结对合作帮扶安徽省六安市,上海和六安的缘分开始了。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革命老… 查看详情 >
-
一个家族传承1600多年,人才辈出,有何密码?沪郊枫泾发布一批文史资料2024.4.30
追踪消逝岁月,打捞湮没史迹,梳理历史文脉。4月29日下午,在金山区枫泾镇朵云书院枫泾店内,《清代名儒谢墉》《枫泾文脉》首发仪式举行。这是继《清代状元蔡以台》《围棋国手顾水如》等10本文史系列丛书之后,…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