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些远郊农村整体界面与国际大都市风貌不匹配
来源:上观新闻2024.4.9
“宜居”是上海特色乡村建设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程推进,上海乡村整体面貌由“干净整洁”逐步向“优化美化”转变,人居环境舒适度不断提升。超过90%的农户对居住条件满意,打算“全家在农村”的农民接近40%。
但调查也显示,乡村建设中还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特别是,一些远郊地区仍然存在农村整体界面与国际大都市不匹配、农村住宅风格相对杂乱、生态环境建设死角等问题。
调研中,73%的农民认为农房风貌有必要统一规划,35%的农民希望对房屋进行翻建或另选址建房。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上海品牌”,应当积极回应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诉求。
要通过全域发展规划,把握好乡村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尊重江南水乡与海派文化的基础上,保留保护乡村自然肌理,塑造富有时代特征、彰显区域特色、蕴含传统文化价值的乡村特色风貌。
比如,结合“集中居住”与“平移建房”,设计规划一批样板建筑,如金山的白墙黛瓦马头墙、嘉定的落檐山顶钩子脊、松江的起翘马头墙观音兜等。
同时,坚持“建管并举”,加大基本生活需求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村集体支持、村民自主的公共基础设施常态化长效管护机制。
在此基础上,要坚持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导向,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的扩容下沉与均衡布局,提升就医、就学便利性,提高乡村社会保障与养老服务水平,解决后顾之忧。
“宜业”是上海特色乡村建设的重点——
乡村宜业的关键是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农民的就业已高度非农化,农村产业从承担农产品保障供应功能向承担多元复合功能转变,农村经营主体广泛涉猎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休闲农业、其他服务业等新业态。
构建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的乡村产业体系,需要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农村的多元价值,为农民提供就近就地工作机会与多元增收空间。
一是立足“土特产”,推动产业发展。拓展“农产品”内涵,立足上海都市农业特征,将农业生态、景观、农耕文明、农业教育等纳入大农产业范畴,强化特色农产品培育与管理,提高特色农产品价值。
同时,加大农业产业链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从田头到餐桌”产业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二是承接城市产业,深化产业融合。一方面,充分发挥超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在周边乡村布局关联产业集群,形成郊区农村、五个新城和中心城区错位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壮大休闲农业、民宿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乡村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
三是以数字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比如,推进设施农业、数字农业、精品农业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提升农业附加值;依托“数商兴农”,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双向溯源,深化农产品和工业品双向互通,促进乡村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
四是激活“钱”“地”“人”要素,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一方面,通过乡村基金市场化运作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促进乡村资金和土地要素自由流动,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育高素质农民,拓宽职业发展通道。
奉贤南桥“乡村最美水岸会客厅”披着金色霞光置身绿野。 李茂君 摄
“和美”是上海特色乡村建设的内核——
和美乡村强调塑形与铸魂并重。依托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都市区位优势,上海形成了以农耕文化、水乡文化、海派文化为代表的都市型乡村文化,乡风文明建设稳步有序推进,传统文化与外来民俗融合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上海在乡村文化建设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实现村庄全覆盖,乡村博物馆、村史馆等覆盖率过半。
在乡村治理方面,坚持党建引领,以网格化管理提升治理精度、精细化服务提升治理温度、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日臻完善。
同时,通过完善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宽乡村治理覆盖范围,进一步丰富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途径。
但调研显示,现实中仍面临传统文化淡化、非遗传承人后继乏力、乡村文化整体受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文化供给与农民实际需求脱节,“活动不吸引、不适合”是农民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同时,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还不完善,网格化治理体系尚不健全,数字化治理服务供给能力存在不足,加之外来人口管理难题,成为制约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瓶颈。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一要挖掘本土文化意蕴,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可借助高校专家学者等力量提取和总结文化符号、文化要素,立足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的区位优势,促进文化、旅游、休闲深度融合,构建差异化发展模式,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
二要拓宽传播交流渠道,推动非遗传承创新。可强化非遗传承人跨地域、跨行业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非遗文化入校园、入村居,推动多渠道、可视化传播,提高非遗吸引力。
三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注重服务内容与现实需求匹配。要加强常态化联系服务,引导村级组织、本村村民、外来人口、社会组织等参与村级事务治理,形成多元主体间稳定的党建联建形式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同时,有必要通过党建引领、法治保障和数字化管理,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团结与凝聚,建立“以房管人、服务进户”工作机制,完善流动人口与房屋租赁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优化外来人口管理服务。
四要强化顶层设计,打通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通过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平台与资源的整合,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五要搭建财政保障与自我积累相结合机制,增强乡村治理保障能力。基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用好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巩固已经形成的政策红利,推进乡村产业与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强经济相对薄弱村“造血”能力。
总之,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应以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建设为抓手,切实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不断彰显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更多资讯
-
嘉定入城口景观提升改造接近尾声,打造江南韵味新形象2024.4.30
记者日前从区绿化市容局获悉,自去年开始施工的S5嘉定入城口景观提升改造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已呈现出生态绿色、缤纷靓丽的城市景观面貌,一起来看↓ 4月29日上午,记者在嘉戬公路博乐南路东北角绿地看到,由2… 查看详情 >
-
228街坊焕新蝶变一周年,上海工人新村文化节开启→2024.4.30
228街坊喜迎蝶变一周年,有着怎样的新面貌?这片“二万户”工人新村不仅摇身一变,成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潮流地,还建成了沪上首个全方位立体呈现全市工人新村建设发展历程的综合性文化展馆——上海工人新… 查看详情 >
-
产业互促:园区与企业聚力共赢2024.4.30
编者按: 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确定上海市松江区结对合作帮扶安徽省六安市,上海和六安的缘分开始了。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革命老… 查看详情 >
-
一个家族传承1600多年,人才辈出,有何密码?沪郊枫泾发布一批文史资料2024.4.30
追踪消逝岁月,打捞湮没史迹,梳理历史文脉。4月29日下午,在金山区枫泾镇朵云书院枫泾店内,《清代名儒谢墉》《枫泾文脉》首发仪式举行。这是继《清代状元蔡以台》《围棋国手顾水如》等10本文史系列丛书之后,…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