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陆不久的上海横沙新洲,首批6万只“鳖管家”将集中上市

来源:上观新闻2024.4.23

继去年金秋上万亩水稻收获之后,横沙新洲首批6万只“鳖管家”将于5月初集中上市。这是园区自2023年正式揭开面纱以来,首次面向市场销售养殖类农产品。

横沙新洲地处长江入海口,原是紧邻长江口主航道的滩涂,从涨潮时的一片汪洋,变成了总面积达106平方公里的土地。

2022年起,它由零起步正式启动建设,以“稻鳖共生”为突破口,探索立体种养模式,研究生态价值转换路径。

市农投集团首先对近9000亩农田的生产基础设施进行生态型提标改造,选择符合市民口味的松早香1号、南粳9108两个品种水稻,种植生态水稻近1.2万亩。同时,把抗病能力强、市场价值高的中华鳖作为共生品种,在近5000亩水稻种植区域条田沟渠内,投放25万斤中华鳖幼苗。

生产者模拟野生甲鱼生活环境,优化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采用物理防治(水淹法)、有机循环和微生物应用等绿色方法,实现零农药和零化肥投入。

精耕细作的生态种养模式,为稻鳖同时创造出天然舒适的生长环境。去年金秋,园区上万亩水稻迎来收获,今年6万只甲鱼接力上市。

据专业机构检测,水稻实际产量提升9.6%,精米率提升2.08%,稻米产品中无农药残留;相比于常规池塘养殖,该模式下的甲鱼必需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和矿物质元素等成分含量分别高出8%、12%、16%。

对于成陆不久的园区来说,这一生产模式更具特殊意义。与本岛其他区域的成熟土壤相比,这里的土壤有机质、微量元素等养分含量低、盐碱含量高。

按照常规土壤改良方式,需通过长期施用土壤粘合剂、改良剂和有机肥,实施周期一般在2至3年,预计亩均总投入约2000元左右,也就是说万亩土壤改良需投入约2000万元。

立体种养模式可有效降低土壤改良成本。稻田生态系统为甲鱼提供了天然饵料,不投放人工饵料,保持生态环境有机无污染。

甲鱼就像是稻田“管家”,把水稻害虫、杂草草籽等作为食物,对稻田起到除虫、除草的效果。它们的排泄物可以提升土壤肥力,田间活动又改善了土壤通气性,提高根系的吸水、吸肥能力,促进种植和养殖生态链的良性循环。

记者了解到,从经济效益来看,“稻鳖共生”立体种养模式的人工管理成本相对增加,养殖成本则有所降低,比如每只甲鱼一年的饲料成本大约在30元左右,稻鳖共养条件下,甲鱼无需另行投入饵料,以20万只甲鱼的规模,每年可减少近600万元饲料投入。

前期市场测试销售显示,因是生态产品,横沙新洲甲鱼每斤零售价格基本维持在100—120元之间,比同类常规甲鱼价格高出约20%。稻米每斤5元的售价也比市场均价高出15%左右。

据综合测算,相比单种水稻模式,稻鳖共生模式下亩均产值可以达到5000元左右,总体经济效益可增加80%以上。

“不仅是产品本身,农业的生产效益还在于多大程度拉长产业链。”市农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农旅结合等方式,深度挖掘多元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