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探索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新实践 构建国家级基地协同发展新格局

来源:房地产时报2025.2.17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以下简称“上海基地”)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是中国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是自贸区内唯一的专注于文化贸易促进与发展的综合性配套服务平台,载体空间10万平方米。

上海基地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保税区管理局作为建设主体单位,上海东方汇文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有限公司运营管理,是中国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及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的主体运营机构,也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专业文化贸易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营公司。

十多年来,上海基地立足上海对外开放前沿区域,以文化和旅游贸易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区的功能优势,提供国际展销、国际结算、贸易代理、物流运输、保税展示仓储以及金融保险配套等多元化的高效服务。

创新制度 上海特色

上海基地的前身是2007年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发起成立的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同年9月,平台运营机构上海东方汇文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有限公司揭牌成立。2011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授牌,命名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这也是我们国家第一个文化贸易基地。

2020年10月,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期内销售的进口展品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进博会展期内销售的合理数量进口展品免征关税,文物艺术品享有每个展商享受税收优惠数量不超过5件的政策。国家文物局也发布了支持进博会文物类展品监管和便利化措施。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第三届进博会有5件古书画作品达成交易,第四届进博会有41件文物艺术品达成交易。第五届进博览会实现了37件展品的成交总金额高达4.9亿元。

综合配套 提升能级

基地所在的高帆大厦位于外高桥自贸区马吉路2号,占地面积7995平方米,建筑面积56900平方米,风格现代简约,曾荣获浦东新区楼宇经济贡献奖及“亿元楼”称号。楼宇使用性质为商业、办公等综合性用地。楼层总高 36 层,地下2层,地上34层。B1-B2 层为地下停车场;1-5F 层为商业配套;6-34F层为商务办公。楼内配套设施齐全,除了多功能会议室、国际会议厅、贵宾厅、交通银行等,还设有电影院、健身房、咖啡店、便利超市等生活配套设施,丰富楼内人员的生活需求。同时基地的地理位置也十分便利,步行 7 分钟至 6 号线外高桥保税区北;步行8分钟至10号线基隆路。周边还有外高桥喜来登酒店、富豪酒店、森兰花园城、高桥红坊商业广场等可满足商务往来与日常需求。

多年来,上海基地对接国家战略,承接的文旅部重大项目任务全部圆满完成,包括承接文化和旅游部“一带一路”、“欢乐春节”等重大文化品牌活动二十余项,组织文化企业、产品和项目参加文化贸易促进系列活动和重要文化贸易展会200多场;连续三年承办文化和旅游部在进博会上的官方配套活动“中国文旅产品国际营销年会”。

践行自贸区三项政策,先行先试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推动外资演出经纪机构、外资娱乐场所和外资游戏设备生产和销售企业在基地落户,成为首批向全社会公开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之一。

得益于多年的成功运营,基地已在业内打响了名头,成为了各大企业心中可靠的代名词,东方索乐、佳士得拍卖、菲亚特动力、凯斯纽荷兰、寰亚中国、新华传媒等一批中外行业头部企业纷纷选择入驻。目前,国家基地内累计聚集了近1000 家企业, 累计吸引注册资本近 500 亿元,是国内文化领域头部企业和高增长企业的摇篮和集聚地。

完善综合配套,提升服务文化贸易企业能级。上海基地设立综合服务中心,为文化企业提供包括法律咨询、翻译服务、专业资质审批许可、APEC商务旅行卡办理等综合配套公共服务,并成为上海进博会文化领域“6+365”常年展示交易平台,在基地二楼常设展厅,为进博会参展企业、机构提供进口产品保税展示及通道服务。

 

推动政策创新,做大文物艺术品产业规模。全程参与制定国内首部文物艺术品交易领域立法——《上海市浦东新区文物艺术品交易若干规定》。承接市政府重大功能性任务,推动“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成立并成为运作主体,打造文物交易聚集区和文物流通全链条一站式综合体,加速推动千亿级文物交易与艺术品产业规模在上海形成并发展。

以评促建 持续发力

十多年来,上海基地依托国家赋予的战略任务打造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引擎,起到了率先突破、带动全局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试验田”作用。目前,上海基地年贸易规模突破350亿元,聚集了出版、发行、影视、动漫,以及法律咨询、保险等配套辅助类等1000多家优质文化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入驻,每年税收贡献超过2.5亿。

如今,基地围绕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四大中心工作为重心,倾注大量精力,望进一步擦亮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和版权贸易基地两块招牌。

在数字文旅方面,持续打造数字文旅合作开发平台,将前沿技术应用于文旅项目,如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聚焦更多内容企业广泛开展合作,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数字技术放大文化产业优势,塑造文化产业新业态,打造文化消费新模式,满足消费者需求,激发文化消费新动能。实现以数字计划赋能中华传统文化“出海”,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出海”的战略任务要求,在数字文旅产品出海和微短剧出海方面广拓渠道,文化贸易加速拥抱数字化,加大文化服务贸易数量、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扬文化出海之帆,搭贸易合作之桥。 在文化贸易专业会展方面,充分发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会展服务方面积累的运营能力和专业优势,在文化贸易专业展会、国别类高端文化贸易活动、论坛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渠道建设,形成基地特有的对外文化贸易会展服务品牌。

在数字化版权服务方面,擦亮国家版权贸易基地招牌,线上提供作品存证、版权确权、授权交易、监测取证、 调解维权和管理咨询等服务;线下提供交流培训、产业研究、载体支撑、政策支持和投资服务,为权利人提供版权的全生 命周期、一站式、全链条和体系化服务。

同时通过文旅融合,活化文化资源,推动城市IP推陈出新,通过与知名酒店品牌合作,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社会文化、先进文化等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夯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记者:陈康依朵)

更多资讯